5月份最有收獲的就是讀這本《寫出我心》,在2017年春節之前就讀過這本書,讀了大概有多一半,并沒有什么感覺,春節之后就沒有再讀它,直到4月份,參加了一個“堅持寫作30天”的社群活動,每天寫一篇小文章,雖然堅持下來了,寫了30篇文章,近2萬字,但這個過程卻很吃力,有很多次因為寫不出來而焦慮,想放棄,于是重新拿起這本書來讀,有了這次堅持寫作的實踐活動,再讀這本書的感覺大不相同了,這不僅僅是一本講如何寫作的書,作者借寫作來寫人生修行,不僅講了寫作的方法,更多的是談人生哲學,該怎樣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生活,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本書會引發我們思考。借由寫作來幫助自己洞察生活,使自己心神澄清。
下面是我在讀書過程中記錄下的思維碎片,今天都整理到一起,來分享下我在閱讀過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我原本以為自由代表為所欲為。自由其實意味著知道自己是誰,在這世上應當做些什么,然后切實地去完成自己的責任;自由并不是叫你轉移目標,想著自己不應當再寫你的猶太家人。(P79)”
自由到底是什么?用4個字概括就是“思行合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這一點是很難做到的,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人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更別提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情了。比如,生不生二胎,買不買房子,很多人都是別人怎樣做,我也要怎樣做,不知道自己該過怎樣的生活,而是被別人的價值觀所左右。
“她因為害怕,竟失去了所有的常識,也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感官本能,我們內在覺察之處,永遠保持覺醒,片桐老師說:‘當下你便是佛。(P146)’”
佛是什么?在一個《心經》的譯本里說“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為“覺者”或者“覺悟的人”?!爱斚履惚闶欠稹!币馑季褪悄芤馑嫉健爱斚隆边@種存在模式的人便是覺者,當下的自己便可稱為“佛”。當我們被某種情緒左右時,便失去了當下的自己,越是害怕沒有方向感,就越會失去方向感,在與自己“害怕的那個自己”對抗過程中消耗掉了自己的能量,失去了清醒的意識。
“我們寫在當下,反映了當時心中的想法、情緒和環境,不同的回答并無真偽之分,它們都是真實的。(P197)”
一個人的生命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當下”組成的,無論想法、情緒和環境是怎樣的,寫出來,它們都是真實存在的,代表我們活在當下。
“重要的不只是你在做什么——我在寫一本書——還包括你怎么做,怎么去完成它,以及你重視的是什么?(P200)”
帶著清晰的覺察,有意識地去做事情,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做,也就是不僅要知道 What,更重要的是要知道Why ?和 How 。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去做事,比如,吃飯時看電視,注意力都放在了電視上,而忘了吃飯才是我們做的那件重要的事,怎么把食物送入口中,怎樣咀嚼,食物的形、色、香、味兒如何?我們 并沒有真正的意思,只是重復著“吃”這個動作,無意識地吃了很多。
“我們樂于每周抽出一整天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寫作,是因為寫作、分享和友誼都具有重要意義?!?/p>
“當你的人生除了掙錢維持生活以外別無其他意義,而你發覺 自己為此憂心忡忡時,請記住我和凱特。(P199)”
掙錢維持生活只是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是一個人生存層面的需求,但一個人不僅有物質需求,更有情感和精神層面的需求,這是人的動物本能。一味地追求物質,我們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精神寄托,而寫作、分享和友誼,這是人與人之間,人與外界萬事萬物之間的鏈接,通過這種鏈接,我們的情感和精神層面需求得到滿足,此時,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是萬事萬物的一部分,一旦了解了這一點,我們便會明白,在寫作的不是我們,而是萬事萬物透過我們在寫作,我和凱特透過彼此,透過星期一,透過街道和咖啡館來寫作,就像彼此渲染的顏色。(P200)”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應該把人和自然割裂開來,事物之間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你怎樣對待你周圍的事物,你周圍的事物就會怎樣對待你,所以外界是什么樣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當我們過度在意世上其他人怎么生活,或以為他們怎么生活時,應當記住這一點,我們只需在意我們自己的生活,想如何寫作,想如何去碰雨滴、桌子、音樂、紙杯以及松樹。(P200)”
不要過分關注外界,當我們把關注點從外界轉回到關注我們自身時,世界會大不同,有意識地去感知我們周圍那些熟悉的事物,每一樣都有它的獨特和存在的意義。過分地關注別人,只是徒勞的精力消耗,別人終究是別人,我們無法成為“別人”,我們只能做自己。
“人生在世,偶爾應當瘋狂一下,失控一下,用不同于平時的觀點看問題,并了解到這世界并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世界并不扎實,并沒有明顯的機構,也不是不朽的。我們總有一天會死去,這一點是無法被左右的。(P215)”
人生的終點都是一樣的,但是過程可以有很多可能。人生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沒有人可以規定人生到底應該怎么過,所以有時候要跳出原有的固化認知模式,用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角度看看世界,應當以一顆寬容之心來接納所有的不同。
“我們很難去理解并珍視自己的生活,卻能比較輕易地看到自身以外的事物。在承認自己寫出佳作的過程中,我們會慢慢消除存在與我們真實的本性與看出真實本性的意識能力之間的盲目落差。(P255)”
我們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看到別人過的好,別人有錢,別人怎樣怎樣,卻很難反觀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忽視自己也過的不錯這個事實。當我們承認自己寫出了好的作品,或者看到自己也過的很幸福的時候,我們真實的“自己”或者說本來的自己與我們意識中的那個“自己”之間的落差就減小了,因為我們的自我認知有時候是盲目的,我們總是拒絕接納真實的自己。
“我們應該認清我們的內在是很美好的,應該散發我們的美好,并在我們的外在創造出美好的事物?!?br>
“事實并非“這個作品很爛,所以我們很爛”,或“這個作品很好,但我們很爛”,或“這個作品很爛,但我們很好”,而是“我們很好,因此我們有能力掙脫抗拒的心理,從而發光發熱,寫出佳作,并承認那的確是我們自己的作品?!边@世界承認它好,哪有我們自己承認它好來得重要。這是最要緊的一步,如此我們才會滿足(P255-256)”
寫作的作品是內在靈魂的外在投射,好的作品來源于美好的內在。我們應該認清我們的內在是美好的,把這個美好的自己與寫作鏈接起來(對待其他事情,對待人生都應該如此),真實地“寫出我心”,接納自己,便能獲得純粹的寧靜。
“有時,我們還不了解自己做了什么,便以暴露了自己。這種感覺很不舒服,可是把整個人凍結起來,絲毫也不肯暴露,卻讓人更加痛苦。(P259)”
要敢于讓別人看到真實的自己,哪怕這種感覺有點不舒服。就像《巨嬰國》里寫的,讓自己真正與外界鏈接,讓能量流動起來。如果封閉住自己,能量就變成了凝固的黑色,整個人將會變得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