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第一種界定事件的方法,我們可以將事件視作某種超出了原因的結果,而原因和結果之間的界限,便是事件所在的空間。
2、循著這一定義,我們實際上就已踏入了哲學的核心地帶——因果性正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否所有的事物都以因果鏈條相連?一切存在之物是否都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真的有無緣無故憑空出現的事物嗎?如果事件的發生不以充足理由為基礎,我們又如何借助哲學給出事件及其可能條件的界定?
3、自哲學誕生,它似乎就始終徘徊在先驗論(transcendental)與存在論(ontological)這兩個進路之間。先驗論旨在揭示現實世界以怎樣的普遍結構向我們呈現:它要回答的是實在物的感知如何可能的問題。主張先驗論的哲學家認為,我們的認知架構是“先驗的”,它決定著現實世界的坐標。與此相反,存在論關注的則是現實世界本身及其形成和發展過程。
4、先驗論思想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那里達到了巔峰,而存在論則轉為自然科學的領地:量子力學、腦科學和進化論,成為我們尋求宇宙起源變化問題答案的依據。
5、哲學這兩個進路與事件概念密切相關:在海德格爾那里,存在的揭示(disclosure)正是一個事件,意義的視域在其中得以敞開,我們對世界的感知以及和它的關系也由此確定下來。而當代量子宇宙論則認為,宇宙萬物都源于大爆炸這個原初事件。
6、事件究竟是世界向我們呈現方式的變化,還是世界自身的轉變?這些究竟是減損了事件的自主性,還是使這種自主性得以澄清?
7、事件的一個基本屬性:事件總是某種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發生的新東西,它的出現會破壞任何既有的穩定框架。
8、世界上有已知的已知(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known unknowns)、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以及未知的已知(unknown knowns)。
9、最后一種狀態正是弗洛伊德意義上的無意識,也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所謂的“不自知的知識”。(在拉康看來,無意識并不存在于前邏輯或非理性的本能空間,相反,它是主體遺忘了的,由符號所表述的知識)。
10、“未知的已知”是專屬于哲學的話題,它構成了我們日常經驗的先驗視域(或架構)。
11、并非任何在這個世界發生的事都能算是事件,相反,事件涉及的是我們藉以看待并介入世界的架構的變化。
12、“魔法洞穴”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歡愉地接受末日的到來。這其中沒有病態的成分,相反,這種接受程度恰恰構成了具體社會參與的必要背景。
13、就我們最內在的基本體驗而言,生活是令人厭惡的東西,它從骯臟的軀殼中爬出,分泌著溫暖潮濕的黏液,散發著臭氣爬行并成長著。人類的出生本身就是個異形般的事件:它是某個蠕動著的、帶著毛發的東西從身體內部迸發出來的可怕的事件。這些都應該消失不見。精神則在生命之上,它是生命中的死亡,也是一個活著逃離生命的嘗試,就像弗洛伊德那里作為純粹往復運動的無生命的死亡驅力。
14、憂郁癥并不意味著哀悼的失敗(即對喪失之物揮之不去的依賴),恰恰相反,“憂郁癥提供了一種意欲哀悼的兩難狀態,這種狀態發生在對象失去之前,并預示著后者。”在其中,我們看到了憂郁癥的策略:面對那些我們從未擁有或一開始就已失去的東西,唯一占有它的方式,就是將那些我們仍然擁有的東西看作已經失去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