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部好的作品,看完之后就會想要了解更多,于是找跟它相關的東西。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跟它進行心靈深處的對話。《時時刻刻》這部電影給了我深深的觸動,特別是女作家伍爾芙的死,讓我看到了這位天才的另一面,跟我的印象和想象很不同,所以我決定了解她以及與她有關的一切。
上大學時,教文學的老師曾經這樣說伍爾芙,她是一位天才女作家,卻有一個男性的名字,寫作時手上常拿一支煙。那時不曾了解她,她給我的印象就是偏男性的女性形象,應該是比較剛硬、強壯的。然而看完電影,我又查看了相關資料,才發現她與我的想象相去甚遠。她是一個性格內向、敏感、孤獨且很神經質的人,她臉色蒼白、羸弱,呈現出不健康的病態,是因為她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常有自殺傾向。她不停地創作,有時因為寫作不停地自言自語,儼然一個瘋子,她不斷地與疾病抗爭,不斷克服自殺的念頭,這就是伍爾芙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這跟她幼年時遭受的精神創傷息息相關。
關于她的思想、行為模式,我覺得跟當時大多數人是格格不入的。但她首先是非常善良的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伍爾芙在三十歲的高齡才嫁給倫納德,作為妻子她是不稱職的,她追求的是精神戀愛,這對她的丈夫倫納得來說很不公平;二是作為女主人,她敏感地覺察出女傭的不滿,但卻毫無辦法,甚至害怕;寫作時常受女傭的打擾,倍加痛苦而又不知所措;三是她對死亡有不同的認知,真正走近她,才能明白她對人生及死亡的理解。有人說,一個人選擇死亡并不傻,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所以,活著對她來說是折磨,她想要解脫自己更是解脫了倫納德。在一個清晨,她偷偷走出家門,給衣服口袋里裝滿石子,慢慢走向烏斯河中央,沒有掙扎、沒有痛苦,她臉上有一絲得以解脫的釋然,然后河水沒過了她頭頂。她用行為證明了自己對死亡的不懼。那時陽光照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我看見她的一生也如此光明耀眼。
她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痛苦、抑郁、黑暗;一個是自己創造的世界,光明、溫暖、希望。她的作品就是兩個世界激烈碰撞的結果,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幅幅美侖美奐的畫卷。
她的作品關注人的內心世界,這跟她自身復雜的生活環境和自覺意識很有關系。我不禁感嘆,在她生活的年代,大多數女性還未覺醒,她的意識是進步的,是超越那個時代的!
她用筆吶喊,喚醒更多女性關注自身,她的作品一如她的思想那樣深邃、睿智,給我們以啟迪、光明和溫暖。其實我知道她是渴望得到救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