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第二」17
【原文】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子路,我教你的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態度)。”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學生,小孔子九歲,先孔子一年去世。長期追隨孔子,為孔門十哲之一。子路以政事見稱,事親至孝,為人果烈剛勇,直爽守信,忠于職守,頗多才藝,曾跟隨并護衛孔子周游列國。
“誨”,教而使人明白。
“女”,同“汝”。
“知”,知道、明白。
“是知也”,即“是智也”。
【評析】
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后雖拜入孔子門下,受孔子教誨,但恐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好學”這方面,恐怕還是差強人意。比如,子路就曾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
孔子常常告誡子路“不好學”的各種弊端。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或許是因為子路不甚好學,所以孔子總得時常提點子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是為明智之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是實事求是。也許是出于虛榮,也許是因為自大,也許只是因為心理上的自我防衛機制,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夸大自己的已知,而掩飾甚至無視自己的無知。為政者因為手握權柄,受人尊崇,往往更容易表現出類似的心態。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看畫展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1962年12月,赫魯曉夫曾觀看繪畫和雕塑作品展并發表評論。著名畫家鮑利斯·朱托夫斯基當年在場并做了詳細的記錄。當時,赫魯曉夫把涅伊茲維斯特內伊的作品說得一錢不值,認為“一頭毛驢用尾巴也能比這畫得好”。
但是涅伊茲維斯特內伊恰好在場,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評價,馬上反問道:“您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評論家,有什么根據說這樣的話?”
他的話大大地觸犯了赫魯曉夫。赫魯曉夫當即反駁說:“我當礦工那會兒是不懂。我當基層干部時也不懂。在我逐步升遷的每一臺階上我都不懂。可我現在是部長會議主席和黨的領袖了,難道我還不懂嗎?”
按照赫魯曉夫的邏輯:一個人一旦走到了權力的頂峰,就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了。這顯然是極其荒謬的。為政者若以此態度行事,必將禍國殃民。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所謂“敬事”,就是要慎重地對待和處理事務。若對“事”缺乏客觀理性的認知,“敬”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認知態度,實際上就是“敬事”的前提。為政者若不能以“敬事”的態度治國理政,不能客觀理性地認識國家發展現狀和經濟發展規律,盲目“大干快上”,必將導致嚴重的后果。我們在這方面是有極為慘痛的歷史教訓的。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僅是做人治學的正確姿勢,更是行事為政的正確態度。其看似簡單,實則難行。為政者尤當戒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