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虢洛西
在西喇木倫河和土河的交匯處,有一個自稱為“鑌鐵”的民族。他們希望自己的人民能像鐵一般無堅不摧,因為他們也是中原的窺視者。在經濟上,他們是漢人的常客,頻繁地光顧中原意味著他們對中原王朝的氣數了如指掌。他們是契丹人,一個來源于《山海經》中遼水的民族。
契丹人最早生活在遼河流域的上游,依靠游牧為生。同許多北方游牧民族一樣,一開始,他們生活的地方被夾在了三個強大的國家中間:
在南邊,中原王朝扎根于黃河流域,其豐富的資源和精美的物產吸引著游牧民族的勃勃野心;在西邊,崛起的突厥人建立了橫跨中、東亞洲的草原汗國,它的戰爭機器持續轟鳴作響,震響著其他民族的警鈴;而東部的高句麗王國滲入遼東與朝鮮北部,在遼東形成了一股難以抗拒的勢力。三個國家擠壓著中間的契丹人,契丹人的生存和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但是,隨著唐朝初年先后對于東突厥和朝鮮半島的戰爭,契丹人的東西威脅突然間就如人間蒸發了一般。東突和高句麗的滅亡給契丹人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契丹人在唐朝開放的民族政策中茁壯成長著。
歷史就如海洋,總會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掀起波濤。就在唐朝安享于自己創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的成果中時,696年,僅僅是高句麗滅亡后的第28年,契丹人便集十萬兵馬攻陷了營州(今遼寧朝陽),河北震動,武周政權(武則天時期唐朝)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后來,武周動兵數十萬前往鎮壓,才算是勉強平定了契丹人的反抗。但是經過了這場戰爭,武周政權也財枯力竭。為了防備契丹的再次襲來,唐朝將東北的防線撤到了幽州(今北京),又部署了精兵12萬鎮守,由此可見契丹人的威脅性之大。
又后來,唐朝歷經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朝廷聲威已蕩然無存。中原的戰亂使得許多人南遷避難,也使得一部分人選擇了北上向契丹人尋求保護,他們為契丹的經濟發展帶去了勃勃生機。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契丹人在遼河流域逐漸發展起了一定程度的工農業,又借著中原內亂南下掠得許多人口和財富,實力大增。
到了耶律阿保機時期,契丹人在一次對河東地區的攻伐中甚至掠得了近10萬的人口。漢人的大量涌入增加了契丹的實力,而阿保機為了有效地治理這些外來人口,更采用漢制使得他們得以各安其業。國家的基礎逐漸形成,終于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大契丹國”,并逐步征服了周圍的其它部落,又于938年收受了后晉獻上的“燕云十六州”,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強大王國。
契丹國的影響開始在世界上萌芽。不同于一般的游牧或定居民族,他們既具備游牧民族的強大機動作戰能力,又擁有定居民族的農業文明。軍事與經濟的完美結合更造就了契丹這個不同于中原王朝和游牧部落的國家,他甚至還與宋朝并稱南北朝,聲威也因此遠播到了高麗、甘州回鶻、吐蕃等國家。后來,契丹在女真人崛起之后滅亡,但其殘余的勢力退入西域與中亞,又征服了西方的許多國家,因此在當時的西方國家中頗有聲譽。
我們都知道,不管多么強大的王國,最后都避免不了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然而,契丹在它立足于北方世界之時,卻給中亞乃至東歐的歷史留下了讓其無法磨滅的印記。如今,中國向世界詮釋了一個全新概念的“China”,卻不能左右契丹征服過的地區對于契丹人的記憶。在許多中亞乃至東歐的國家中,“契丹(Kitay)”一詞永遠地成為了他們語言中對中國的稱謂。甚至這個詞還傳到了中世紀的英國,使“Cathay”一度成為英國人印象中的“China”。今天,在香港國泰航空有限公司的名字里,人們還能看到這個中古英語詞匯對于世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