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校友聚會,讓我重逢參加工作的第一任領導,也是我的前輩校友S,他還是那么風度儒雅,談吐不俗。
出于對他奮斗歷程的好奇,也出于對自己行業未來的發展需要,我今天特意驅車半個小時,到他的公司去探訪。
歲月無法雕刻的他,依然箭步如飛,不過已然是做爺爺的人了。時光真是夠快的。
我作為他的下屬,進入他所領導的技術部門,不到半年,就自己找門路,跳槽到了同一個單位的管理部門去了。雖然還是在同一個單位,但基本上旁觀了他創業的前半程。后來我們分別離開了原單位,我就是從一些老同事的閑談中,知道一些零碎的消息。
當時,由于我們地處特區,當年引進了國內見不到的生產線,他利用單位引進的先進設備,鉆研模仿,逆向解析和編譯,獲得了當時國內第一流的技術,做了兩個項目,各賺了1000萬,但由于當時種種原因,事業中斷了,改做其他生意,現在又重新開始做原來的技術。
而我,雖然大學學了一點工科的技術,但一直自認為動手能力不強,拼不過心靈手巧的同事,所以果斷選擇離開技術崗,投奔管理崗。
一晃19年過去了。 我和這位學長,同一個大學,一個系畢業,匯聚到一個點,之后漸行漸遠。是什么產生了這么大的差距呢?
很多人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以前我也很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讀了那么多書,看了那么多人和事,發現
性格是可塑的
能力是可增長的
價值觀是緩慢改變的
世界是不確定的,那到底什么決定命運?
現在大家比較認同的是,那就是,選擇決定命運。我們在一個個關鍵路口的選擇決定了命運。
但問題是,什么決定了選擇呢?
人按照對自己的覺察和了解程度,分成三類——環境決定、性格決定、使命決定。
環境決定:他們完全活在自己的下意識、潛意識、基因和環境的設定里。
一開始,我的人生基本上就是隨大流,看熱鬧,圖安逸。每天,不知道如何開始,也不知道會在哪里結束。
性格決定:他們開始有“我”的意識、理解自己是獨特的、是與眾不同的,不再是 Nobody,而是ME。
從踏上自我成長之路,我不斷的探索自我,改變和刻劃自我,當下的我,應該是處于性格決定的層次。
使命決定:他們意識到個體是會消亡的,需要有更久遠,更有意義的東西流傳和影響世界,那就是“改變身邊人的生活”,這種超越個體的目標,稱為使命。
我的學長,以及很多學有所長的高級人才,往往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在自己真正看重的事情上,馬上精光四射、認真死磕、差不得分毫,這一面就是“使命人”。
三類人的境界高低有別,希望自己全方位發展到第三層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