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年,我看你不爽
2004年,我14歲,小學六年級,都說女生比男生成熟的早,這點我信了。
我是班級的女班長,他是轉學過來的“差學生”。(學習不好還調皮搗蛋的那種,不過蠻高蠻帥滴)那天輪到他們組值日,他偷懶,作為班長,我質問了他,結果他回了句:“就不值日,怎么地。”我們的故事從這件小事開始,相互看不順眼中展開。
當你開始關注一個人,其實就是動了心思,只是羞于承認。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小時候如果一個男生喜歡你,才不會對你好,而是想方設法的“捉弄”你。做游戲他不會讓著你,你被批評,他咧嘴笑的最大聲,在男生堆兒里起哄你……總之,那時候,同學們都知道你們相互不爽,卻總“自然而然”地有交集。
那一年,天很藍,日子很短。我以為我再也不想見到你,所以固執地在那個通往你我家的分岔路口說了句:拜拜。而正是那年夏天,我承認,我想再見到你。
【二】人生開始有不同
通過小學老師的照顧,我順利的升入市重點中學,而他只能按地區分配到我們鄉的中學校。
開學之前我美其名曰是去體驗他們學校的氛圍,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只是想去看他。他對我冷嘲熱諷,說了一些酸酸兒的話,意思是他們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沒人特殊“關照”。那時,我知道,雖然我們的各種觀還沒建立,但是自尊心卻是與生俱來的。
我在市重點安安生生的作一名好學生,他在鄉中心校打架出了名。被談話、被找家長、被勸學,最終他被開除了,去藝校學習舞蹈。
或許我們都有體會,小時候的玩伴兒,一但輟學,從此你們就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不是分對錯,也不是分高低,只是你們之間開始有一條溝,雙方都不知道該怎么填。
長大后,他問過我,如果當初我們還在同一所學校,我是不是就不會輟學,是不是我們就可以一直在一起。
【三】初戀期
那年高一,正值花季。沒有玫瑰,沒有告白,稀里糊涂的就開始了戀愛。說實話,那時的我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愛,或許只能將那種情愫稱之為喜歡。
煲電話粥是最常做的事,那時的三晚自習都在期待中度過。因為學校不讓公開用手機,每天只能貓被窩里打電話,說說這一天你都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新鮮的事情值得一樂,聊聊你的苦悶、我的煩惱。用時髦的話說,我們在異地戀。
那時的我們不懂什么是愛,更不知道要怎樣才算愛,后來有句話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也信了。
有吵架,有分歧,但我很確信,他會讓著我、寵著我。而我也只有在他面前才敢蠻不講理、肆意胡鬧。是的,這種莫名的自信一直延續了很多年。
分手是為什么,我想我們都不記得了,不過那一點兒都不重要。我們之間也許只是換了種關系,繼續關心著對方。
【四】你一直都在
如今我們天南地北,距離越來越遠,“溝”也越來越深。認識的這10多來,我們深知曾經的一段情早已成為過去,現在更像是一種習慣,習慣偶爾打個電話了解下近況,習慣生日的時候發祝福。
今年的生日他打電話來說:嗨,冤家,生日快樂。我會心的笑,笑這些年吵吵鬧鬧的還沒吵散,笑年少的感情還是那樣純真,笑生命中能遇到一個人,不管身在何方都有所惦念,雖然他一直不在你身邊,但你知道,他一直都在。
如今我們身邊站著不同的人,可在心底總有屬于彼此的位置,就像那句歌詞:有些人不知道哪里好,就是誰也替代不了。
愿歲月靜好,你一直被溫暖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