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臺燈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的視力,會選擇帶有LED護眼燈燈管的產品。但也存在著許多不合格產品,比如嚴重的頻閃,長期在這種光線下學習,會讓學生造成頭痛和視覺疲勞等問題。但是僅憑肉眼我們很難看出兩款LED燈泡的區別。在晚會現場,工作人員通過專業設備為我們對比了兩種外觀看起來沒有差別的LED燈泡,從波形圖上可以看出,兩款燈泡的頻閃程度差別非常大。
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辨別呢?工作人員介紹了一個小竅門:打開手機的照相功能,讓鏡頭對準燈泡,通過手機屏幕就可以看到閃屏嚴重不嚴重。
食品謠言困擾著很多消費者,前段時間一個“有色假飲料”的視頻曾在網上傳播,視頻中一張紙巾就可以“吸走”飲料的顏色,使飲料的顏色變淺,由此得出“有色假飲料”的結論,引發網友熱議,而其中60%的網友認為這是真的。
真的是喝了假飲料嗎?在昨天的晚會現場,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分化室主任李龍帶著一瓶橙色飲料和兩種不同的紙巾來到現場,將飲料分置到三個燒杯中,然后將兩種不同的紙巾分別放到其中兩個燒杯中。經過半分鐘的攪拌,三個燒杯中的飲料呈現出深淺不一的三種顏色。
為什么同樣經過紙巾的攪拌和“吸收”,飲料的顏色也不一樣呢? 李龍介紹說,其實秘密在紙巾上。“這張紙巾其實是色母片,吸附能力很強,通常都是在洗衣過程中使用,防止串色。”李龍說,“不僅是橙色的飲料,把這張紙巾放進別的顏色飲料中,也會出現同樣的效果。”同時,市食藥監局提醒市民,部分飲料中有食用色素其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要是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就是安全的。
手機充電樁在生活中越來越普遍,但這樣的充電樁真的安全嗎?測試前,多數體驗者對于充電樁的秘密并不知道。體驗者在充電的同時,在另一端攻擊者通過一臺電腦輕易操縱了體驗者的手機,當體驗者看到自己的照片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都表示難以相信。而事實上,操縱者可以做的不止這些,還可以入侵充電樁體驗者的賬戶系統進行消費、使用體驗者的手機號碼發送信息等。真相是,這些充電樁上安裝了惡意程序,造成使用者隱私泄露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