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有人跟我有一樣的感受,現今越發精致包裝的內容,越讓人覺得無趣。
這種無趣是形式精美而喪失真摯,是內容角度稀松平常而了無生趣。今天只談前者。
報刊紙媒時代的內容形式設計,標題、導語、正文、附錄...正統精致,每一處都有規矩說法。這種內容設計思路,延續到了門戶網站時代,每一家網媒的文章形式大同小異,都是照著這種「八股」來。
微博來了,140字上限,不讓你廢話,拋棄什么標題導語的前戲,直奔主體。習慣了寫正統文章的媒體們難以適應,還在研究什么形式,什么文體時,沒有傳統作文造章形式圈固的網絡個體們早早占了先,輕松跑馬圈粉。少數覺醒早,愿意放低身段去學習了解并取得不錯成績的傳統媒體,早期的新周刊微博算之一。
然后微信公眾號一聲炮響,給久久摸不到社交媒體內容門道的人們,送來了續命丹。這下好了,公眾號內容妥妥帖帖的文章最適合他們,以前那套虎頭、熊腰、牛肚、豹尾的東西又找到了發揮空間。抬頭,作者,編輯,配圖,排版...每一處的形式感滿滿,精致優雅,如一個貴婦出場,內容說個什么東西還沒看清楚,身段先秀了一圈,驚艷全場,哇塞哇塞...至于到底說了什么東西,看完就看完,沒人記得。
我關注了幾十個公眾號,媒體類占主,但凡是團隊組織化運營的公眾號,幾乎都給人一種工業氣息濃厚的流水線內容感,標準的套路、標準的口吻、標準的配圖,每一篇文章的面貌形神跟韓國女星一個范兒——傻傻分不清。
反而是個人號,簡書上的個人文章,給我的印象和感觸更深,更有看完后不虛此行的收獲。這些個人作者的文章,沒有精致優美的文章排版,沒有高清大圖,辭藻也并不華麗,甚至有些連正常分段都沒有。可當你目光接上他們的文字,能感受到一股真實,能看得到作者在敲下這些字時的思考,能同理體會到他們跟我一樣有的境遇感觸。讀這些人的文章,是在跟一個涉世未深的姑娘約會,大家有什么說什么,你情我愿,不用花招。
產品的交互設計,落到內容上時,則是它的形式交互設計。簡潔高效,依然適用于是內容與讀者的交互。
視覺上文貌華麗,是吸引目光,但幫內容加分的少,反而讓很多內容生產者本末倒置,忽視了提升內容本真的價值。按照邏輯來合理布局內容信息量,形成一個舒適閱讀節奏,對長文來說至關重要。不能怪碎片化說人不愿意讀長文,那些酸腐而無趣的文章,不讀完不知道講什么,讀完也記不住講什么。不能單以長短去論及文章的價值。
我也陷入過追求精致的形式感陷阱,也常常提醒自己,作為一個草根,我寫原生態的內容顯得糙,無聞無名,不用去追求那種組織化媒體內容形式,看起來華麗,離人很遠。居媒體廟堂遠的素人,好處是自己寫自己的,文字多少、形式幾何全憑個人喜好。大丈夫能長能短,不需拘泥于形式。
題圖來自朋友圈/colorguitar
攝于2016.1.3 貢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