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一個二胎全職媽媽說起自己最初做正面管教講師時所遇到的種種阻礙。其中一點讓我印象深刻,她說,周圍人都在質疑:“你為什么不在家好好帶孩子?”
親子講師是一份自由職業,按照正面管教的課程設計,大多數講師的課程安排,是一個月開一期課,而一期課只需要占用每周的半天時間,連續6周。當然,這半天之下,還有無數犧牲休息換來的備課時間。
可是這又怎樣?全職媽媽帶娃之余做自己的事情就不是好媽媽了嗎?
當時她在這種質疑之下,也開始懷疑自己,但很快就覺得沒有必要。她清晰又篤定地相信,每一個人的最高需求都是實現自我。我們無需壓抑它,否定它,做媽媽和追求自我永遠不是矛盾體。相反,有自我追求的媽媽能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也更能給孩子輕松且智慧的愛。
她的例子也讓我想起了自己生活中也曾遭遇的種種道德綁架。除了“追求自我=自私”之外,還有一種叫做“做完美媽媽”的陷阱。
媽媽沙龍聚會時,有這樣一位媽媽。
有人訴說自己孩子一直夜奶,這位媽媽會發出不可思議地感嘆:“什么?都一歲多了還夜奶?我家6個月就斷了!”
有媽媽抱怨孩子不愛吃飯,她一副“你這媽媽這么當的”的表情,然后熱情與我們分享自家娃每天自己吃飯還倍兒香的視頻,再配上花樣食譜教程。
有媽媽苦惱孩子脾氣大,自己時常搞不定,這位媽媽表示完全不能理解:“一定是你沒做好”,順帶奉上自己的“馭娃技巧”。
最初我們都認為她是個完美媽媽,佩服不已。但久而久之卻覺得不對勁,她家娃難道沒有絲毫的“缺點”嗎?還是她一直以“完美媽媽”的標準苛求自己,又以同樣的標準苛求孩子與別人?再之后,我們越來越抵觸,甚至不敢在她面前說出自家娃“真實且時而失控”的狀態,因為她的道德綁架總讓我們沮喪不已。
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認為“媽媽=圣母”,你不該追求自己的時間,再有自己的愛好與享樂。你應該會做飯,能干家務,精通育兒,你應該溫柔且有耐心不帶絲毫的負面情緒。一旦你稍有偏離,他們就會拿出那句:“你是怎么當媽媽的?”
如果有,請遠離。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相信,媽媽輕松快樂的心態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要做到這點,就需要接納不完美,看見并肯定自己的欲求。
Q媽一直是我們媽媽群里“低齡寶寶養育”方面的權威。那次一位寶媽問起何時該給孩子斷夜奶,Q媽詳細地回復了她。我們都在感嘆她的科學育兒。她卻大方坦白其實自己并沒有做得如此完美,小Q近兩歲了還在夜奶,她分享的只是她的前車之鑒,希望媽媽們不要重蹈覆轍而已。
她說,第一次當媽媽,難免會犯錯。
坦誠自己的不完美是需要勇氣的。可一旦卸掉這個包袱,放下這種綁架,我們會發現自己的狀態會更加平和,對孩子也沒有了“他一定要完美,否則就是我失敗”的執念。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學會覺察、肯定自己的欲求,并有意識地自我疏解。
北方城市的冬天,霧霾嚴重。我和心心在家被困好幾天不能出門。整天在做飯收拾家務及絞盡腦汁陪孩子玩之間輪軸轉之后,我的心情極其壓抑,沒有更多的能量再去給予。
對于我來說,寫心情日記就是最好的治愈。孩子睡著之后,我泡上一壺茶,坐在電腦前,一字一句的敲下自己的心情,與自己安靜對話。不責怪自己,只是覺察,理解。當我寫下所有的感受之后,我的負面情緒就被放下了,然后我鼓勵自己:“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治愈途徑,或許是追一部劇,或許是找朋友聊天,或許是為自己做一份精致的下午茶點,享受與自己的獨處時光。形式是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當媽了之后,還記得要愛自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才能擁有滿滿的能量去愛孩子與家人。
而“圣母”一般的媽媽,看似是負責且無私的形象。實則會在失去自我之后,不斷地向周圍人索取,讓另一半及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使他們充滿愧疚感,向他們灌輸“回報思維”,用愛去控制家人。這樣的愛容易走向愚蠢。
希望所有的媽媽們,都不要為這些道德綁架所束縛,勇敢地為自己,重視自己的感受,不苛求地輕松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