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有”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觀摩學習各校道德與法治教師授課有感
昌樂縣教學研究室 石成玉
在所有學科教學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同時,教師還肩負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任,如何做到立德樹人與提升質量的結合是自己關注的重點。新學期入職教研員以來,與龐老師一道,聽了36節課,雖然條件不同,年級有別、風格各異,卻是各有千秋,精彩紛呈,自己如遇甘霖,如沐春風,醍醐灌頂。在聽課學習中有以下感悟:
1.要凸顯學科特點——有生活
不論是部編還是省編道德與法治,不論是品德與生活還是品德與社會,生活性都是最基本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授課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變枯燥的教師說教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內心體驗,通過引導學生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教師選取事例要本土化、生活化,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感悟,要摒棄以前的假大空,課堂授課要更接地氣、沾露水、帶泥土,要有更多的生活氣息和更多貼近學生實際的情景設置。
2.整體把握課程標準——有準備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是當前小學三個版本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學導向,各位教師只有仔細研讀、全面把控,才能在授課中有底氣,有溫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漫無目的,才會有針對性。因為:心中有標,目中有人,深研教材,教學得法。
3.注重價值觀和道德熏陶——有滲透
道德與法治學科承載著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任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當然切入點可大可小,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學生的價值提升。在聽過的這些課中,發現都能強化滲透德育教育。核心價值觀的所有內容,都能也應該在道德與法治課中體現。
4.教師講授要充滿激情——有感情
道德與法治學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以情動人,教師要以情啟情,以情動情,以情燃情。使整個課堂情味盎然,情絲叢生,但只有“情”的激發,沒有理的啟迪,師生的情往往會失去依托,不僅要情感的互相激蕩,還要有師生思想的互相碰撞。師生之間情理交融,學生會更加領會本課。
5.知識講解要逐層遞進——有梯度。
學生的知識接受有從易到難,感情也有逐步參與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巧設環節和問題,使學生自認而然的接受理解,各環節設計要不留痕跡,過渡要自然。
6.學生參與度要高,盡量面向全體,要有激勵措施——有評價
小學生有著自身的接受特點和特點,鼓勵和掌聲非常重要,作為教師要盡量正面評價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努力創設多元的評價機制。讓學生有獲得感和參與感。但要防止毫無依據的表揚和鼓勵。
7.要增強調控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技巧
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教案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著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整教學環節。在教學中討論環節時,學生的討論并未與教師的教學設計保持一致,為保證課文進度,很“巧”的讓討論草草收場了。這看似完美的結果并不完美,因為這個環節違背了學生是學習活動主體這一思想,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的能力,對于學生接受知識的信息反饋要隨時掌握,及時處理。弄清他們的希望與困難,并根據這些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其張弛適度?;蛴鼗夭迦?,慢慢導向課本中心,或更弦易轍,調整教案中原有設想,轉換講述角度。特別是對學生中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傊幚硗话l狀況的能力考驗著每一名教師的智慧。
8.教師要提前對本節課時間比例、環節過渡等要有所設計——有規劃
有時候,發現教師的授課不能很好地安排時間,導致出現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狀況,這樣的課我們不能稱之為一堂成功的課。要求教師在授課中要做到張弛有度,掌控自如,能預判每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和其他狀況,使授課能順利進行。
9.加強對目標達成度的落實——有檢測
一堂課教學目標落實的怎么樣,應該在臨近課程結束前有個綜合檢測,這樣,使學生和老師都能對本節課目標達成有個大體掌握,做到心中有數,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步驟。問題設計一定要精準,要緊扣
10.鼓勵教師大膽探索創新——有特色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人人有法,貴在得法。當前,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大體模式和套路,但各位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大可不必墨守成規,拘泥于傳統教學,完全可以大膽探索,建立帶有自己痕跡和特色的教學模式,但必須牢記一點,所有特色與模式的創建與創新,必須牢牢建立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