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解,每章一讀。
文: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嚙缺,嚙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于許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吾藉王倪以要1之。”
許由曰:“殆哉圾2乎天下!嚙缺之為人也,聰明睿知,給數3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彼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與之配天乎?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方且為緒使,方且為物絯4,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眾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夫何足以配天乎!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注:
1要:邀。
2圾:本有作“岌”,危。
3給數:給,捷;數,同“速”;給數,捷速。
4絯:礙。
解:
被衣、王倪、嚙缺、許由、堯,師脈相承;傳至堯這一代,大道凋敝衰落久矣。追溯先輩,堯問到嚙缺能否“配天”。根據文本,嚙缺也已經偏離天道了。
導致嚙缺不能“配天”的原因是什么呢?文本說他“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嚙缺超于常人。正是因為他聰慧過人,所以能夠高居眾人之上,“為眾父”。不過,嚙缺的聰慧頂多可以讓他避開“禁過”,但不能夠“知過之所由生”。后者非人力所為,乃是天道。按照道家的觀點,如果嚙缺可以棄絕他的聰慧,回復自我本真之性,那就“配天”了。文本還指出嚙缺“乘人而無天”,“以人受天”就是典型的表現。“本身”(以自己為本)代替“天”(“無天”),“尊知”(崇尚才智)規范“天”(“受天”)。
嚙缺高居尊位,看似與天同高,但處處受到外物的限制和“擺布”。即便他憑借自己的本領可以將天下治理得有條不紊,但人治之下始終隱藏危險,人之上始終有天存在。所以,后文點睛“治,亂之率也”,預示嚙缺治世的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