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問題背后的深意,做事情背后的原則
每天早上上衛生間,由于起的比較早,所以結束后就會把門關一半,這個做法有沒有道理。
為什么會有這個動作呢?我的想法是:因為有人睡覺比較輕,怕衛生間的水聲會影響到其他人的休息。關一半門意味著考慮到這個因素了,不至于別人說我考慮不周。這些其實是做給別人看的,就像領導視察,端坐在電腦前認真的忽悠領導一樣,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但是今天我被質問了,你為什么關門?你關門的目的是什么?
而我此刻卻不敢說真話,做給你看的呀,忽喲你的呀。動真格的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我不知所措了。
可是談話需要依然進行,問題需要不斷深挖。
前提:衛生間沒有對外的窗戶,只有排氣扇;同時浴霸有點漏水,會有滴答的水聲。
而我距離衛生間遠,同時豪放粗獷,這些因素都不造成對我的影響,所以我從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只看到表象:門有時開有時關,排風扇有時打開有時關閉,衛生間有時有滴答的水聲,有時有沒有??吹絾栴}產生了一點疑惑,然后運用自己的經驗判斷,再加上本能的習慣,偶爾的關門開門,而不知道開門關門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結論: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再者缺乏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
門開著或者關著會到來什么問題?做開關門這個動作的目的與原因是什么?有沒有達到這個效果?
首先確定問題:門開著,如果衛生間有聲音回傳出來,影響到他人休息,那么如何解決問題。
開門的原因:衛生間沒有外開窗戶,給衛生間通風。
關門的原因:避免衛生間的聲音傳出來,影響他人休息。
休息的時間:晚上
聲音的來源:排氣扇,水的滴答聲
生源是否可以切除:房子不裝修大改,排氣扇目前不更換。水滴聲可以通過一些途徑解決,此因素可以忽略
以上分六個要素:白天與晚上,關門還是開門,排氣扇的開或者關。
由于非休息時段不受影響,所以只考慮晚上,分為四種情況。
晚上:開門--排氣扇打開--影響休息
? ? ? 開門--排氣扇關閉--不影響休息
? ? ? 關門--排氣扇打開--聲音減弱,可以接受
? ? ? 關門--排氣扇關閉--衛生環境變差,不可以接受
所以可以看出來,最好的就是開門,排氣扇關閉。
一晚上時間很長,這是一個持續的狀態,中間即使偶爾會有去衛生間的時間,但是這個是短暫的影響,不需要通過關門解決。所以去衛生間之后,不關門才是最優解。
而對于半開門的情況,首先確定半開的門會不會影響聲音的傳播,由于臥室距離衛生間比較近,聲音的傳播是一種波,可以繞過門通過半開的另一邊傳出去,所以如果衛生間有聲音,門半開著跟全開著對聲音的影響不大。所以半關門的舉動是多此一舉,毫無卵用。
半開門的動作只是我們做事情的一個表象,一種假動作,沒有實質性的解決問題。
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而又試圖去掩蓋自己的不知道。
通過這件事就可以理解,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
動作本身是蘊含深意的,只有想到了才會去行動,動作是表達思想的,所以為什么會有下意識的動作反應你的習慣,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知道你有沒有弄懂這件事情。動作是你思想傳達的路徑,而你看到的只是結果是一種表征,一種呈現。
也就是說,動詞是靈魂,名詞是外貌。
就像我最近看的電機的書,我們要考慮負載的主要特性,先考慮負載的工作制:穩定連續的,短時的,還是反復短時的。
當我們把負載的數據收集完了,根據負載的特性,然后去匹配相應的電機。校驗啟動轉矩,發熱,過載,然后確定電機。
電機選好了,再去根據啟動,調速,制動,控制等需求匹配實現性能要求。
而是在這個選擇,校驗,匹配的過程中是需要怎么思考呢?
觀察我們的周圍,為什么不同的豆漿機打豆漿的時候,聲音差別很大?為什么不同車子在啟動,剎車,變速的過程中差異會那么明顯?
這又回到了衛生間門的問題,第一變量是什么?是人感受嗎?還是衛生間的衛生?
如果你只考慮人的休息,那么衛生間關閉排氣扇同時關門是最好的。
如果你考慮衛生間的衛生,那么開門,同時打開排氣扇是最好的。
可是我們卻兩者都想考慮,那么就需要匹配,取舍。由于現狀已定,不會達到開著門,開著排氣扇,也不傳出聲音的情況。
就像我們選擇了一款車子,其實這款車子的電機機械性能是確定的。我們要在這款電機上無論是改變啟動,調速,還是制動,都應該以這個電機為第一原則,以電機為第一出發點去匹配人的需求。
一個電機他的主要特性是確定的,就像你不會選擇一款越野車整天在北京擁堵的大馬路上開。所以當你滿足這個產品最主要的需求時,再去開展其他其他需求,而其他的需求是在不破壞最主要需求的前提下去做的。你不能要求同樣一架飛機飛的更快,載物又多吧,如果你是飛行中的戰斗機,那么卸下不必要的裝備才能更加靈活作戰。
當我們確定第一原則之后,其他的很多東西我們就知道要怎么添加了。舒適性,安全性,可靠性。
如果你不滿足這個電機,那你就創造一款新的電機,可是在制作電機的時候,也會有它所要滿足的第一原則,因為每一樣東西都有自己的特性,先確定想要的最重要的那個原則是什么?這么選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要做那些看似做了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動作,比如半開門。
又聯想到人的特性,首先你認可每個人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嗎?如果是,那么每個獨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性,如果想要發揮每個人的特性,首先找到這個人的特性是什么?然后發揮這個人的這個特性的時候,其他的特性都是匹配的,這就是優勢原則。找到你自己的優勢然后把優勢發揮到極致,其他的東西都是一些優化,比如人際關系,相貌身材,出生背景等等。可是人更多的時候是被這些非第一原則之外的事情耽擱了絕大部分精力,所以就沒有那么多做到極致的人。
同樣的我們去生產汽車也一樣,因為是人在做,就會圍繞在非電機第一原則之外的事情上花費很多的精力,比如舒適性,外觀造型,太多的因素損害了核心電機最重要的機械特性上。那么是就不需要考慮這些因素了嗎?不是的,只是這個思考的順序是有問題的,是需要保證第一特性不受損害或者損害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去匹配其他性能。而不是去做半開門的事情(聲音減弱甚微,通風嚴重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