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以美啟真”的中學美育
內容摘要:近些年最美教師評選火熱,但有媒體嘩眾取寵之嫌,也對教師職業之美存在誤導傾向。本文立足于對教師職業美之根本問題的探索,對媒體所推廣的最美教師標準與范式進行考察,對中國目下教師平凡之美、點滴之美卻容易遭受忽視的現狀進行反思,并在中西教育交流視野中,叩問如何以美啟真、如何讓真情流露與美的自然流露進入課堂?并進一步對中國當下培植教師職業之美的土壤與環境進行考察與反思,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關鍵詞:最美教師? 平凡之美? 以美啟真? 中學美育
近幾年,我們經常在電視、微信等媒介頻見某一行業的“最美”評選,以前耳熟能詳的“標兵”“勞模”等字眼已被“最美”取代,雖然稱號有所不同,但評選標準變化不大,當選的多為“焦裕祿”式的先進人物:為了大家舍小家,嘔心瀝血地忘我工作,最終,如果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就當選為“最美”。在各行各業中,教師這一職業的“最美”似乎更難評定,何為“最美”?又如何判斷這一職業的美呢?
(一)媒體所推的最美教師
1、最美教師相關事跡。
大家可能都看到過這么一則報道:某某教師教學成績突出,深得校領導信任,就一直帶著畢業班。盡管她是一個五、六歲孩子的母親,為了不負眾望,她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一次,晚自習之前,她才發現女兒發燒了,喂完藥后她想讓孩子睡上一覺發下汗或許就好了,然后就撇下孩子一個人在家,自己急匆匆地趕往學校。待她晚自習結束回家,女兒已燒到人事不知,經過醫院一番救治之后,孩子卻仍因高燒過度導致失聰…
80后青年女教師張麗莉,在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時,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而自己卻被車輪碾壓,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
汶川地震,26歲的袁文婷老師生命的最后時刻,保持著這樣的姿勢定格在人們的心中:她背向門口跪在講臺上,瘦弱的雙臂撐得很開,形成一個保護傘的形狀。在她的手臂下,藏著九名學生…
2、“最美”代價慘痛,有道德綁架之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些最美老師讓大家感動震撼的同時,不禁也為其扼腕嘆息,這一例例觸動人心的“最美”為何淌著血滴著淚呢?難道教師的高大形象的樹立非要建立在“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境界之上嗎?意識流小說的先鋒代表伍爾芙的作品1.里有句話很讓人深思:“我們熱衷于參加葬禮、探望病人,遠勝于參加婚禮和慶典。我們頭腦中總擺脫不掉一個老觀念,認為眼淚里含有某種美德……”
(二)中國遭受忽視的教師平凡之美
在某學校的全體教師會議上,該校的校長對近期學校常規檢查進行通報,說到他巡視課堂時發現某一老師上課時講的是口干舌燥,下面的學生卻無動于衷,小動作不斷,可能聯想到該班不盡如人意的成績,校長頓時義憤填膺,大手一揮,桌子一拍:“教什么教,這樣也配當老師?”盡管該老師平時兢兢業業,對待學生盡心盡責,但是在領導和家長眼里,成績不理想,他所做的一切必然抹殺帶進,這樣的老師更談不上評先評優評美,充其量只是一教書匠而已。事實上,教師隊伍中,絕大多數都是教書匠在默默無聞地堅持在教育一線上,有匠心的名師也有,可名師如同金鳳凰,2.鳳凰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更多的普通學生和普通學校需要務實的老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十年二十年如一日不求回報地辛苦耕耘,而融入每日課堂的點滴之美是很難演譯成值得上媒體采訪的“最美”,但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的教育更需要保護珍惜的正是這些平凡之美。這些不易覺察的“美”若沒有懂得欣賞的慧眼關注,就宛如滴水匯入大海,碎石堆成海島,很容易被身邊的人忽視,甚至賤踏。別看教師日復一日地重復著講課、備課、批改作業、崗位培訓等,看似和大“美”無關。早在民國時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指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以美啟真應該成為教師工作水到渠成的最佳成效,教師自身切實感受到美的體驗,才會讓學生感受到美的渲染,這種美的傳遞是師生之間最為欣悅的情感共鳴。
(三)中西教育交流視野中的“教”之美
1、以美啟真。
那么何為3.以美啟真呢?一言以蔽之即通過美去發現事物的真。歪曲人性,片面地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這是媒體嘩眾取寵的推廣方式和某些出于政治目的的伎倆。很多美學專家在著書立說時都力求為美下定義,可在美學家朱光潛看來,無非是把一堆抽象詞藻整合在一起。歌德說過:美是費解的。它是一種猶豫的,游離的,閃耀的影子,它總是躲避著被定義所掌握。雖然定義難下,但美的體驗人皆有之。知識若與美相遇,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通過美的途徑達到知識的殿堂,這一過程猶如水乳交融,也是從“美”升華到“真”的一個過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么是真。
2、“真”的源頭。
筆者從教十七年有余,閱師無數,領略過各種的美,但印象深刻的卻是去參加中美合作教師培訓時遇到的美國外教。那次培訓是全英語教學,對參訓教師來說都算首次,口語和聽力的障礙讓大多數老師都很受挫,在課堂上明顯感覺自己是困難生,盡管如此,大家卻求知若渴,每節課生怕漏掉任何的知識點,無論強度多大,多么疲憊,都要提起十二分精神密切關注外教的解說。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我們這些學困生呢?在細思之后,唯一的解釋,就是美。 一是西方文化之美;二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碰撞之美;三是教學專業素質之美。中美橋是個旨在讓中國老師學習到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公益組織,遠赴中國的這些外教除了熱愛中國,也非常熱愛教學。Sarah老師是一個七十多歲高齡的老太太,依然熱衷于運動,每天都要去晨練,因此認識了一個有著同樣愛好的中國老太太,兩個老人雖語言不通,但絲毫不影響友誼的建立。一天中國老太身體欠佳不能如約晨練,Sara上課前說到這個中國朋友早上沒來就眼眶泛淚,這讓大家非常驚訝,“哦,天啦,外國老太怎么在課堂上輕易流露真情呢?”在中國,人們似乎都恥于在公眾面前表達真實情感,何況一個教師在課堂之上?難道不應即便是生病也假裝堅強,即便是剛剛遭遇不幸也得假裝鎮定嗎?不得影響教學嗎?同樣的觸動的是在一節詩歌賞析課,詩中涉及到美洲野牛因著人類的傷害瀕臨滅亡,Sara在誦讀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悲天憫人之神情,我們一群置之度外的中國人不得不放下冷漠,與她共同走進詩歌,與詩人同悲同嘆;另外一個外教Adrienne是個如同卡門般有著吉普賽風情的美女,在美國是教西班牙語,也帶著西班牙女郎特有的狂放不羈的野性美,濃郁的異域色彩深深地吸引著大家的眼球,上她的課非常賞心悅目,當我們在參與團隊活動時,她曼妙娉婷的身姿總是如一芭蕾舞演員般穿梭在教室內,對我們不時鼓勵點評,她邁出的每一步都猶如舞姿翩翩,又如凌波微步,學生們的注意力怎么不會追隨她的步伐呢?像如此的課程師生之間誰都享受到美的幸福,老師有傳授的成就感,學生有受教的積極感,這就是美育價值的最高體現。
(四)對培植教師之美土壤的反思
1、客觀看待教師一職,與時俱進。
美的培植需要合適的土壤和環境,也需要呵護才能成長。如今的中國教師,一面被神化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一面又被戲虐為臭老九,舊時更有一說:家有二斗糧,不作孩子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教師的薪資待遇總是趕不上GDP的上漲幅度,生活的捉襟見肘讓很多教師即使有書生意氣,卻難以揮斥方遒,上有家長領導壓著,下有成績學生頂著,內有業務學習逼著,外有世俗物欲惑著,頭上還要時時懸著為人師表的碑坊,稍有不慎,從上至下的各方神圣,立馬就會將你碾壓成土渣,無論何人都有資格占據道德置高點對你橫加指責、恣意鞭撻。可愛的學生們若是三觀端正,家教嚴明,對老師還會尊敬禮遇。反之,若是視學習為糞土,那么,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就儼如貓與老鼠。更令老師頭疼的往往是問題家庭出來的問題孩子,虐你千遍不為過,你還要待他如初戀,網絡上傳播的毆師視頻可見一斑。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師》中講述的一件事:“有一次,蔡老師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輕輕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打我的意思。”這事若放在今天課堂上,將演變成:“有一次,蔡頭的教鞭眼看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擋,教鞭猝不及防地落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愣了。機智如我,反手再一把抓住教鞭,狠狠一甩,XXX,想教訓我,不打殘你,我十幾年白混了。”諸如此類的課堂事件一旦教師動怒或帶情緒化,很容易就發展成課堂事故,熊家長一味偏袒態孩子,領導一味只求息事寧人,主管單位高舉未成年人保護法,各路看客再在一旁吆喝鼓吹,老師的內心自然受到一萬點傷害,職業積極性必然嚴重受挫,職業倦怠感、厭惡感必然滋生。師者,本是承擔授業解惑一職,倘使師道尊嚴不復,何來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2、呼吁為教師的美創提供適宜的環境。
因此,最美教師不評也罷,中國的教育事業豈能靠幾個最美教師獻身其中?為廣大教師提供寬松的工作環境,創造和諧的工作氛圍,讓教師能夠自由舒暢地投入教學當中,享受傳授知識的樂趣,才是教育管理者和職管部門應該著力促進的民生問題,更是福蔭后代,造福子孫之要事!畢竟,教育乃百年大計,教師與教育之關系,如同唇齒,唇亡齒寒。所以少些對教師的道德綁架,多些人文關懷,讓教師真正美起來,教師的燦然綻放,才是教育的春天,也是孩子們的春天!
注釋
1、伍爾芙《笑的價值》。
2、出自巜莊子.秋水》中的巜惠子相梁》。
3、李澤厚的美學思想。
參考文獻
1、楊斌巜教育美學十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朱光潛《談美書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