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卉
無意中看到一位QQ好友更新的說說“多年以后,那些曾經深深困擾著我的缺點忽然變得不再是缺點,比如幼稚,天真,內向,不善言辭,不善交際……或許正因為擁有這些,我才擁有了今天的文字,安靜地寫作。”
這位網友是媽媽級的作者,雖然加了很久,彼此并不熟識,但偶爾會去她的空間看看文章,看得多了便有了大致了解,她是一名小學老師,經常輔導學生作業,她寫的故事大多來自學生和周圍的生活,所以特別接地氣,從她更新空間日志的速度來看,她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每一篇文章都“精心照料”,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她說自己是一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看電視看文章淚點低到常人難以理解,給學生上課,他們故意讓她看《金色的魚鉤》,這篇文章課改之后一直未刪改,讓她想起了往事,當再次讀到老班長吃剩下的魚骨頭,又啪嗒啪嗒哭個不停,學生們都笑死了,都說老師你怎么這么幼稚,這有什么好哭的。
可是我注意到的是正是因為她性格里的這些特質才讓她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一個三十多歲的媽媽還那么天真幼稚好像說不過去,因為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大人必須勇敢堅強,這樣才能為孩子樹立榜樣,但是反過來想,如果自己都麻木不仁,感動不了自己又如何能感動到別人?如果沒有天真爛漫的眼光又如何從那些缺乏創意的文章中脫穎而出贏得這么多人的關注?又如何搭建起一座心靈的橋梁,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我忽然覺得感同身受,我的性格大抵也是如此,喜靜不喜動,內向孤獨,處處都是感動的因子。
以前總覺得自己身上滿滿的缺點,看過那句說說之后竟然無比贊同,如果我不是玻璃心,而是鐵石心腸,那么我的心中容得下的只有怨恨和仇視;如果 我不天真爛漫,而是兩面三刀,那么我所看到的世界便充斥著惡意;如果我不安之如素,而是聒噪煩悶,那么我永遠感受不到靜態的美麗。
人生在世,正反共存,優缺同在,一半優點,一半缺點,一半快樂,一半憂傷,一半膽怯,一半勇敢……假如我們用優勢的眼光去看待人生中的不足,那么,缺點也是我們生活中的亮點!
一只漏水的木桶是不完美的,每次打水,都會因為它的缺口而灑下一半的水。可是不經意間,那些灑下的水卻成了小花們的生命之泉,正是那些漏下的水澆灌出人們腳下的一片芬芳。
不錯,缺陷并非永遠都是不好的,也許不經意間就造就了另一種美麗,這其中蘊含的哲理促人深思:其實缺點是優點的倒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缺點有時候就是特點,優點有時候也會轉化為缺點,有它們的存在才是完整的自我,只是看我們究竟如何對待。
學會接納自己,不要低估自己,不要忘了一味地去追求所謂的優點,或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而自暴自棄,甚至對生活失去了信心與希望,要始終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