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師,陶淵明好惡心呀,都不講究衛生!”
“何以見得?”
“醉思鹿酒脫陶巾!”
“注釋里說,陶淵明自己釀酒,酒釀好后要過濾掉酒渣,他就直接取下頭上的頭巾過濾,用完后又將頭巾戴在頭上。”
“哈哈,好惡心呀!”
我們《聲律啟蒙》課上的孩子們和家長們都大笑起來。
(二)
陶淵明真的是不講究衛生嗎,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聲律啟蒙》卷上和陶淵明有關的句子:
八齊第三節:楊柳和煙彭澤縣,桃花流水武陵溪。
十灰第三節:元亮南窗今日傲。
十一真第二節:醉思鹿酒脫陶巾。
十三元第一節:柳岸對桃源。
十四寒第二節:楊柳綠遮元亮宅。
《聲律啟蒙》卷下的:
四豪第一節:春風兩岸武陵桃。
六麻第二節:百畝風翻陶令秫。
十四鹽第一節:引壺酌酒尚陶潛。
在《聲律啟蒙》中有這么多地方提到陶淵明,可見他不是一般人。若放到現在,在媒體文章里被提到這么多,他肯定上頭條了。
(三)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辭賦家,也叫陶潛,字元亮,所以“元亮南窗今日傲,楊柳綠遮元亮宅”出現“元亮”。陶淵明很有雅趣,他住的地方曾種有五棵柳樹,所以也自稱五柳先生。他一生窮困,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些小官,但做官都做不久。最后一次做官,是他四十一歲時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但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又辭職回家了。當時,縣里派督郵來視察,縣衙里的小吏告訴陶淵明: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認真準備、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家伙獻殷勤。”(《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說完,脫去官服,辭掉官職,瀟灑的回家去了。
關于他的《桃花源記》,我的學生特別喜歡,他們覺得太神奇了。
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有一天沿著小溪劃船,忽然遇見一片美麗的桃花林。在桃花林的的盡頭,有一個小洞口,武陵人很好奇,于是從洞口進入。出了洞口之后,展現在武陵人面前的是和諧平靜的田園生活畫面:一片平坦開闊的土地,整齊有序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綠色的桑竹,人們在田間悠然的耕種勞作。這個武陵人很驚訝,和村民閑談才知道,村人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武陵人待了幾天后,就向村里人告別。臨別時村民囑咐不要告訴外人。
可是這個武陵人沒有信守自己的諾言,從桃花源出來以后,就沿著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一一作標記。到了郡城就去拜見太守,太守立即派人沿著標記去尋找桃花源,最終無一所獲,從此再也沒有人能找到桃花源了。
不知有多少世人向往這個桃花源!
陶淵明是繼屈原之后,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偉大詩人,也是我國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杰出的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一生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田園詩人陶淵明》)而且漢末魏晉六朝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宗白華全集》第二卷)
(四)
所以對于他的“不講究衛生”,我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不拘小節,而且魏晉文人也本風流瀟灑,常與詩酒為伴,豪爽而不拘泥。他的不講究衛生,相對于“竹林七賢”的一些行為,可忽略!
直到現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多少人能不被世俗所累,而真正做到“悠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