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并不意味著只是做互聯網,你可以用這個思維做傳統,線上沒有可以做線下。“
由于不可知,你要先行動起來,然后反思,去獲得認知,再指導你的行動,以認知為中心,手段是行動,這叫基于認知的方法論——不就是實踐出真知么?不能總是想,要動手做起來。
”過去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獲得今天的認知,認知成為我們一切的起點和抓手,我們所有的存量都是為了獲得認知,獲得增量”——要擺脫過去的束縛,但是不是為了完全拋棄過去,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目前我人生最大的信條是:把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就會呈現”。——不能總吃著碗里想著鍋里的,資源(人、金錢、精力)有限,所以要專注,尤其是剛起步的時候。一定做好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從點到面。而不是點還沒畫好,就開始畫面。做到極致,用戶自然而來,想法自然擴大。淘寶是先開始做網店,又開始做支付寶的;滴滴是先開始做出租車,然后開始做順風車、專車、快車的。騰訊是開始做聊天,后開始做游戲等等。
“概率論違反了我們的直覺,這世界是確定的,但概率論告訴我們,我們不能預言每次結果,但可以確認每次不同結果出現的概率”——最大的不確定性是人的不確定性,群體性事件可以預估大概率,但不可說絕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不是驚人的相同。
“未來能把原子和比特兩個世界連接在一起的領域,都是成功率高的地方,比如O2O就是這樣的一個領域”——如何連接,需要認真的觀察這個原子的時間,用比特的思路去結合。
“互聯網思維概率說,是指互聯網時代的生存結構——三個零模型:毛利率、產品周期、人冗合度趨零”對應的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方式:產品社群。‘社群‘——中間成本趨零,二次打擊盈利;’產品‘——功能是必需,情感成強需;’自組織‘——個人異端化,組織社群化“——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牛買單。互聯網實現了價值的轉移,縮短了連接成本。
“傳統組織必然是封閉的,有界限的”——因為有了嚴格層級管理,在封閉的系統里遵循了“熵增定律”,自耗而亡。組織越大消耗越多。
“任何一個組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定會變得渙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終走向消亡”
“馬化騰提出生物型組織的灰度法則,一共有七個度:需求度、速度、靈活度、冗余度、開發協作度、創新度和進化度”
“當我們在處理復雜事情時,思考它的內在法則,只要找到復雜事情背后的那個簡單法則就可以了”——化簡為繁?其實是還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要有概括性和歸納的能力,找到核心的問題,眾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就是怕淹沒在現象的海洋,就事論事,結果永遠是救火隊員。
“張小龍擁有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觀呢?第一,要簡單;第二,只在產品細節上爭論,不關心競爭對手”——往往進行對標而忘記里自己的核心,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把簡單地事情極致化,這樣就會將精力集中在 自己的產品上,而非總跟著別人的步伐前行。
“傳統公司組織的封閉屬性:1、組織外部界限—安全與控制;2、組織內部界限—科層與分工;3、組織權力界限—信息與資源”
“創新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自動進化出來的,但進化里包含反饋、競爭”——如果創新能夠設計,那么未來十年的樣子已經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按照設計的步驟去做就好了。設計的只能是目標,而非具體的內容。“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生物通過自身不斷地進化,逐步適應自然界的環境才得以生存。而進化分了不同的路線,有的生存了有的滅亡了,就是反饋的結果。產品也是一樣,要通過與對手的競爭,不斷優化自己的產品,才能生存下來。
“對我們來講有兩個選擇,要么成為這個時代的頂尖人物,要么跟隨頂尖人物,沒有第三條選擇”——跟對人和做對事是如此的重要,感同身受。
“產品型社群的七字訣,產品、社群、自組織。產品:產品=功能*情感(功能必需,情感強需),1.極致、2.簡潔、3.情懷;社群:基于量子物理世界觀到互聯網的思想路徑推演,用E=mc2模擬社群勢能方程式,社群勢能=產品質量*連接系數,連接系數=連接數量*連接質量*連接頻率;自組織(組織演化法則):1.從計劃到進化;2.從封閉到開放;3.從平衡到非平衡;4.從控制到失控”
“互聯網世界觀:1.從原子到比特;2.從決定論到概率論;3.從機械論到自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