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2016.3.21 ?北京 晴
前一段時間在簡書上看到一位作者分享他提升寫作水平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一書,這本書有六卷,我打算每天堅持讀,兩周讀一卷。
讀書的方式是整理內容脈絡,使用軟件ximnd,重點知識作出記錄,希望能夠做出這本的“干貨版”。
當然我更希望,能把這本氣勢恢宏的書裝進我的腦袋里。
希望各位親多給我提提意見~~漉真在此謝過!
以下是我整理的內容,我會每天堅持,請大家監督!
今天來談談《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我國古代史官文化十分發達,記載歷史事件的敘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辭和殷商銅器明文是我國最早的記事文字,《尚書》和《春秋》,提供了記言記事文的不同體例。(《漢書-藝文志》中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
散文的萌芽是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甲骨卜辭記事比較簡單,不成系統;商周銅器銘文,反映了我國早期記事記言文字由簡至繁的發展。
記言敘事文至祖:《尚書》、《春秋》
《尚書》在時間跨度上與甲骨卜辭和銅器銘文相近,是商周記言史料的匯編,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文字古奧典雅,文誥都是單獨成篇,有完整結構。
《春秋》本指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歷史的統稱,后特質經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春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魯隱工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記事簡而有法,卻非真正意義上的敘事散文,更像一則新聞標題,而不像一篇散文,春秋還以一字寓褒貶,嚴謹的措辭里表現出作者的愛憎。
《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散文的出現,標志著敘事文的成熟,開啟了我國敘事文學的傳統。
先來說說《左傳》。
《左傳》一般被認為是為傳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這個史學上也有疑義),《左傳》不只是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場上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做出對歷史事件的到的魯尼評價,為人們提供借鑒。
◎《左傳》是如何敘事的?
左傳是先秦散文“敘事之最”,后人對其評價很高,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標志著我國敘事散文的成熟。
再來看《國語》。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事,是各國史料的匯編。
《國語》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禮重民的理念,在人與神的關系上,已經是神人并重,由對天命的崇拜,轉向對人事的重視。《國語》以記言為主,所記多為朝聘、饗宴、諷諫、辯詰、應對之辭。其記言文字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上都很縝密,又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
《國語》在文學史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善于記言,但其沒有單純的議論文或語錄,雖然在敘事技巧和清潔構思上有特點,有時也能寫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但不及《左傳》普遍,完整,因此在文學成就略遜左傳一籌。
最后來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貫穿縱橫家思想的戰國時代史料匯編,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學作品。
《戰國策》的思想價值,在于它反映了“士”階層的崛起。
《戰國策》標志著先秦敘事散文預言運用的新水平。
總結:《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先秦敘事散文,對后代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體例、思想、寫作藝術等對后世史傳文學創作有直接的啟發。(史傳文學直接祖述)《史記》體例實在先秦編年史、國別史的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漢記》、《資治通鑒》等則是《春秋》、《左傳》編年史書的直接繼承。
先秦敘事散文也是后世散文寫作的楷模,還奠定了小說的敘事傳統。
首先,先秦敘事散文敘述歷史事件中變現出的褒貶分明的傾向性,對我國古代小說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影響;
其次,奠定了我國古代小說基本的敘事結構;
第三,我國古代小說寫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敘事散文中已初具規模;
第四,我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作品對歷史題材的重視,也是受先秦敘事散文的啟示。
前兩天在孔夫子舊書網上買的一本30年前的老書今天收到了,特別的開心,在時間的流逝中,感受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
謝謝好學的你看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