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制造”代表了亞洲制造業的最好水平,連馬桶蓋都比別人賣得好。
不過,最近日本制造糗大了!“神鋼造假門”在世界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神戶制鋼在日本鋼鐵行業排位第三,位列全球500強。就是這樣一家閃閃發光的企業,承認自己的數據造假,問題產品更是涉及200家企業。
日本神戶制鋼公司發布聲明:以次充好,把不合格、不達標的鋁、銅產品賣給客戶10年了
其實,日本制造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人設崩塌”了。從2015年起,不斷傳出日本名企的造假丑聞,讓人觸目驚心:
·比如日本建筑商三井不動產的“樓歪歪”事件;
·東芝長達7年的財務造假;
·三菱汽車偽造油耗數據事件;
·以及高田的“死亡氣囊”事件等等。
套用一句撒貝寧的話,這已經不只是人性的墮落,也不只是職業道德的扭曲。那么,背后還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2
在我看來,日本制造業之所以跌落神壇,主要有3個原因:
首先,日本制造缺乏創新,它的一大特點是在已有的產品和技術基礎上,去進行完善和更新。
德國制造有工業4.0,美國有工業互聯網,中國有中國制造2025,而日本呢?
不少日本制造企業都對發展數字化持消極態度,尤其欠缺對軟件技術和IT人才的培養,而這些正是物聯網的關鍵。
就拿車企來舉例吧,很多老板都是老司機,有自己的愛車座駕。
偏愛德國車的車主會發現,德國車小毛病很多,那主要是因為德國車比較激進,喜歡不斷突破自我,去運用一些比較新的技術,比如德國廠商在短時間內清一色地采取了渦輪增壓這項發動機新技術;
而日本車開起來比較穩定,原因是日本車主要采取自然吸氣這項傳統而成熟的技術,它們車企的變化速度很慢。
從短期來看,這是保守又有點取巧的做法,但從長期來看,自身的競爭力會慢慢減弱。
熟悉制造業的人都知道,在制造業的整個產業鏈條中,有個“微笑曲線”:位于前后兩端的技術專利和品牌服務附加值很高,而中間的生產領域附加值很低。
而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力根源,應該來源于中間環節的革新生產和物流技術。很顯然,日本企業并太不愿意在這上面做文章。
3
日本制造業集體跳水的第二原因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僵化。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管理學家是戴明,主要理論是“全面質量管理”, 非常重視改良生產過程,從而去預防錯誤,制造出不會出錯、完全符合標準的產品。
·而在中國,最受歡迎的管理學家應該是德魯克,主要理論是“目標管理”,更側重生產結果,至于過程是可以“隨具體情況而定”的。
誒,這就很有意思了。
過去市場變化小,日本制造企業這樣的全面質量管理完全沒問題。
在這樣的管理下,日本制造的底層員工執行力很強,對于正常流程的東西,即使你不去監督,他們也會老老實實地做下去。
但當下的市場環境快速迭代,充滿著未知和不確定性,相應要求企業要懂得“權變”、在產品研發生產時更側重于“修正”和“糾偏”。而這正是日本企業所欠缺的。
我們會發現,這幾年日本企業造假案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成本控制下出現的產品質量管理問題。
因為經營虧損,日本制造企業想著去控制成本,但短時間內,人工、租金、設備這些固定成本很難動,而原材料和產品工藝操作空間大,比如原材料以次充好、工藝步驟能省就省。
這樣一來,生產過程就出錯了,可是由于日本企業管理中缺乏“修正”和“糾偏”機制,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掩蓋,并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次神戶制鋼的造假時間能夠長達10年,直到最近才爆發。
4
最后,我們再來說說日本的“匠人精神”。
曾經,匠人精神是日本制造的靈魂,成就了日本制造業的地位。
可是,在今天,日本匠人精神指向的卻是“品質過剩”的問題。
品質過剩也叫做質量過剩,比如一個熱水壺,用過兩三年后就會被新產品所淘汰,但品質太好,淘汰了又覺得可惜,還不如品質略低、但價格低廉的東西來得劃算。
更典型的例子是手機,當初諾基亞質量絕對杠杠的,但手機更新迭代太快了,產品品質會讓步于消費者對于各種黑科技的需求。
這就是日本制造現在面臨的窘境:
一是制造成本增加,失去了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二是企業專注于質量,而忽視了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升級,錯失了發展良機。
對“匠人精神”的過度發揮,加速了日本制造的衰敗
5
說了那么多,我很是感慨。
德勤曾經發布《2016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前十》的榜單,中國大陸一躍而上到了第一名,日本卻悄然跌到第四位。
是的,我們很驕傲,中國制造開始崛起,以高鐵為代表的各種超級工程舉世聞名。
圖來源德勤
當然,我們也要學習好的,反思不好的:
·比如日本制造現在面臨的是匠人精神下的品質過剩,而我們面臨的是匠人精神的缺失;
·再比如我們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傳統低端制造業到底要如何跟上互聯網時代,進行轉型升級。
這些問題,留待你我思考。
以上這就是今天“單仁行”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如果覺得有所啟發,記得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