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我們家小學生布置每周寫一篇作文,主題我選,周日交給我改。
瑛是第一個寫完的,主題是爸爸媽媽中選一個寫,晚上九點就給我改完了。我圈了幾個地方,有語病的一處,有“坐”與“座”傻傻分不清的一處,值得夸獎的是用了一個比喻(夸張)的句子,還有一個是一個詞語用的比較到位的句子。其它就沒有什么了。
表妹溪溪開學就是初一了,比瑛大一歲。她的主題是夢想,剛接到這個題目時她就比較抗拒。等晚上我給瑛改完,她才寫了一頁,然后說寫不出來。然后我就對她說:“夢想這種東西就是你做夢都會想著去實現的。”然后瑛插嘴:“我以前夢過我有填滿整個房間的漂亮鞋子。”我笑,“你看,這也是夢想。你喜歡做什么,你想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去做這些。”后來經過交流,溪說她喜歡看書,我問她想不想寫書。她說她不會寫,寫不好。
“只要自己想寫,會去寫,關于寫出的東西能不能出版成書,那根本就不是你現在想的,好吧?”我又穿插地講了好多好多,瑛說溪會畫畫,畫那些衣服什么的,可以當設計師。
溪趕緊爭辯:“才不是呢,我根本都畫不好啊,怎么當啊!”
“現在畫不好沒關系啊,像你六年級時我也不過是在練習本上寫寫東西,記日記什么的,也沒人夸我寫的好。但現在我去投稿,有時候一篇稿子就兩百塊錢了,雖然一個月最多就一次吧。”
“所以你的作文方向就是你喜歡的看書引起的作家夢和喜歡畫畫產生的設計師夢。為什么喜歡?什么情況下導致喜歡這些?為了實現要做什么?這些都可以成為作文里的內容。”
……
小學生對夢想沒有概念,但我還是希望去給她們一個模糊的概念。夢想——就是從自己喜歡的事著手,在這個領域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家長們很少跟小學生談夢想,老師可能也不會,因為這是個大人難以啟齒的話題。他們要忙的事太多,根本顧不過小孩子不起眼的夢想,就跟大人眼中的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毫不起眼。就像大多數家長可能都會這樣想:反正所謂的夢想在你長大后就會明白它的脆弱和破碎。
小學老師大概不太會去講夢想,因為對小學生講了他們也不懂。就像我問暑假六年級已經畢業的溪,她也不明白自己的夢想。通過我一點點去提問,才開始讓她對夢想這個詞有了一些了解。我并不會說我講得那些關于夢想的話都是對的,我只能說我講那些是為了去讓她自己想,比如她喜歡做什么。我是為了讓她去了解自己,去反省自己,明白自己的喜好。我提的問題都是涉及她自己的,回答也是她親口說的。我只是一個引導作用,喜歡看書有沒有想過寫書,喜歡畫畫有沒有想過將來做設計師?
當然,那個將要讀三年級的小表弟,是他們班第二壞的,渾身毛病,典型的熊孩子,他也得寫一篇看圖寫話交給我,三百字。可能要他寫三百字有些苛刻,如果寫不完我也不懲罰他,但一晚上寫一百字總要吧,我之前也給他講了那幅圖,拓展了內容,引導了他的想象力。
反正我現在監督她們學的東西已經比附近的小孩多多了,每天背一首古詩,寫一篇日記,練字,暑假作業,周日作文。很多作業沒那么枯燥,寫日記的本子我讓粑粑麻麻特意給她們買的那種漂亮的日記本,古詩是她們挑自己喜歡的,作文我會給她們先講解主題再讓寫。
小學升初中,也是小孩蛻變的一個階段。我希望我們家的這三個小孩能夠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有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將來會有自己熱愛的生活。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去一點點引導她們的,在思想層面上讓她們比其她小孩子能夠想得更多更遠,對未來有一種憧憬。這樣,她們才會去努力,這也是我們家那些長輩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