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陪伴”這個詞經常出現在育兒文章里。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要重視陪伴孩子的質量,不能人在心不在。
但其實,心理學認為,幸福感的主要來源是好的關系。
對我們來說重要的關系,配偶,孩子,父母,友人,自己,我們都需要進行高質量的陪伴。
01 老友的老婆第一次發飆
幾天前的晚上,十點多了,一位老友打電話來,氣急敗壞地說:你們快出來陪陪我,我都要氣死了。好好地玩個游戲,瘋婆娘瘋了,把電腦給我砸了。
我一聽這一貫溫和的男人這么火爆,趕緊前往。
他已經召喚了另兩位老友,我到時,他正在唾沫橫飛地罵他的“瘋婆娘”。
等他發泄完怒火,稍微冷靜下來,我們才了解了事情緣由。
他最近加班多,從他自己的感受來說,累了一天,回到家只想放松一下。便開始打游戲。
老婆很賢惠,平時家務和孩子料理得井井有條,他其實也滿心感謝。
誰想今天他一回家,他老婆就開始絮絮叨叨,說自己今天遭到同事刁難。
他急著打游戲,比較敷衍地說:同事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要處好關系。你就大度一點嘛。
很湊效,他堵住了老婆叨叨的嘴,然后愜意地去打游戲。----這是他預算的結果。
而事實是,他的老婆罕見地沖他尖聲哭喊:你懂什么?全世界就你大度?你在這個家簡直就像死人一樣!
情緒失控是件可怕的事情,他的電腦和游戲瞬間就被重重摔在地上,成“死機”了。
02 低質量陪伴的婚姻中,發飆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聽完他的講述,我們并沒有多吃驚。
因為他對愛人的陪伴,幾乎踩了所有常見低質量婚姻的雷點:
只要我在家待著,哪怕一天到晚看手機看電視,和你說不上10句話,也算陪著你了。
只要我保持不發火,不和你吵架,就是好脾氣了。
只要我在上班,賺錢養家,就對家庭負責了。
只要我沒有出軌,你還想怎么樣啊。
……
表面上很平靜,但是幾乎沒有互動,沒有尊重,沒有愛,像是合租一處房子的點頭之交。
站在妻子的角度看,這個丈夫在家庭里存在嗎?約等于不存在的。
這很像十三姐充滿幽默定義的“云配偶”:
“虛擬化(不存在的)配偶,平時儲存在云端(高高在上,啥事不管),基本看不見、指望不上,尤其孩子考試、寫作業的時候。
需要他時只能提前(不然找不到人)本地下載(強行拖回家),遇到故障(他不會)還會服務器癱瘓(不干了)或者原地爆炸(鬧脾氣)。”
說起來,這樣的配偶有點狠毒。
新婚時你儂我儂,一起摩拳擦掌,準備奔向共同向往的生活。
而把對方揉進自己的生活后,隨著最初的激情退去,就開始不作為,關閉溝通渠道,忽視對方。
親密關系下的被忽視,如同被對方放入一個塑料袋里,在體會氧氣逐漸減少的窒息過程。而那個給你套上塑料袋的人,見死不救。
所以,老友的老婆這樣的爆發,是遲早的事情。
這是婚姻中帶著窒息感的垂死掙扎。
他老婆喊出的話,背后真正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拿出幾分鐘,認真聽我說話。當我在外面遇到委屈,請你站在我這邊,讓我感受到你的支持。而不是我需要大道理。
但是,這位老友并沒有接收到妻子帶著絕望的求助信號,只是覺得妻子不可理喻。
也許他心疼的不是電腦,而是被激烈地指責為“死人”,讓他的自戀深深受挫。
原本以為自己穩坐在權威家長的位子上,轉眼已經成了一個最好馬上消失的“死人”。
沖突導致不同的矛盾方向,婚姻中的多數問題就是這樣一步步升級的。
03 離婚不是低質量婚姻的最優出路
很多對婚姻現狀嚴重不滿,覺得已經病入膏肓的夫妻,會想到終結婚姻。
這些積重難返的婚姻,幾乎都有這些特征:
說話語氣苛刻。更讓人沒有溝通的興趣。
比如:我早就告訴你會這樣,你為什么不聽?
隱含的意思是:一,我比你聰明。二,造成不好的結果,都是你的錯,我一點都沒錯。
挑剔,漠視,暴力或冷戰。特別冷戰,是對情感的嚴重內耗。
情緒消極,沒有親密的身體語言。對婚姻失去積極建設的想法。親昵牽手,路過身邊時“騷擾”一下這些小動作完全消失。
回家不再是輕快向往的事。感覺家人不再是自己的“溫暖依靠”。
最糟的是一方努力修復,一方漠視,直到雙方都放棄修復的念頭。
對婚姻,只剩下糟糕的回憶。
然而,離婚真的是一個好的出路嗎?
如果有孩子,無疑會給孩子造成家庭破裂的傷害。----意味著突然就要與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說再見了。這種分別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
并且,單親要同時做好父母的角色,在謀生,陪伴,教育上想做得面面俱優,必然要求該單親雙倍以上的精力和投入。
婚姻崩塌時,沒有任何一方是無辜的。
如果找不到自身的問題,不舒服了就離,那么存在的問題,依然存在。
如果再次走進婚姻,同樣的問題會再次出現。
武志紅老師的《什么是自我實現的預言》里,講了這樣的案例。
一位女士,是一個大城市的處級干部,各方面條件都不錯。
但因為遭受家暴,離婚兩次。她覺得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后來有個從來不暴力,甚至跟女人不吵架的好男人打動了她,于是和他結婚了。
沒想到,婚后第二周,她又被打了。
深究原因,因為小事發生爭吵,女人歇斯底里地喊:你不就是想打我!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狂喊很多次,男人腦袋一片空白,揮起了拳頭…
你看,這位女士選擇的一次次離婚,不過是在逃避。她只有解決了自己的心理問題,才可能解決家暴問題。
所以,如果不是打定主意想過單身生活,或者配偶已徹底放棄,不要輕易離婚。
離婚不是解決婚姻質量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婚姻中感覺不舒服了,就去改變。唯有良性改變能讓婚姻質量變優。
這里說的改變,是從自身的改變。
04 想建設和睦幸福的家,就要高質量陪伴配偶
情感作家ayawawa這樣說過:兩性關系里,誰不舒服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婚姻出現問題時,這個“問題”只是呈現出的一個結果。
應當順著結果去摸出原因,并從源頭上做出正向改變。
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不愛對方了,那就再去愛。
因為“愛”是一個動詞。
約翰戈特曼博士在《幸福的婚姻》一書中,提出使婚姻免于破裂的7個法則。
法則一 完善愛情地圖。
對配偶的了解程度,就是你的愛情地圖。
不只結婚后需要了解,人一直在成長,變化,需要持續保持相互了解,直到不想延續夫妻關系。
去由大到小地了解對方的自豪,創傷,習慣,目標,偏好,最近的工作困難等等。
了解越仔細,越深入,能達到的契合度就越高。
法則二 培養對配偶的喜愛和贊美。
可以找出配偶身上的優秀特征,以及可以作為例證的事情。
進行走心的贊美。而不是籠統的:你真棒,你真好。
沒有誰不希望被自己的愛人贊美。
老友對妻子的付出也是滿心感謝的,但是他沒有表達出來,以為對方就會知道,怎么可能呢。
對一個人的贊美,經過語言組織,到說出口,再到對方獲取,已經打了許多次折扣。
所以,對配偶的贊美應當用力而夸張,才能最大限度地被對方接收。
女人在愛人的贊美中感受到愛,男人在愛人的贊美中找到自信。
心理學上有一個“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語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結果的效應。
它給我們這樣的啟示:
在婚姻里,“皮格馬利翁效應”可以使兩性關系走上良性循環。
法則三 彼此靠近而不是遠離
偶爾兩人一起,避開孩子的浪漫是一個調節之道。
但是真正的秘訣,在于每天的日常瑣事中靠近對方。
人類是從出生到老,都需要撫愛來維系情感的。
關系親密的人,更多的身體接觸和彼此撫愛,會令對方感覺松弛,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盡可能每天安排和對方一起做一些生活小事,比如一起做飯,散步,能極大提升幸福度。
此外,進行減壓談話是靠近彼此的有效方法。
原則是理解先于建議,站在配偶一方,態度一致對外,以愛慕之情結束。
這一點要給我的老友敲黑板。
法則四 讓配偶影響你的決定
丈夫應該與妻子分享權力,并懂得尊重妻子。
這樣的丈夫不僅讓妻子感到幸福,也讓孩子覺得安全,并樂意尊重父親,以父親為榜樣。
法則五 以溫和開場,以妥協收場
語氣溫和,可以抱怨但不責備,客觀就事論事,不攻擊、鄙視、批評對方。
在解決問題時,愿意為對方妥協。
法則六 學會和問題和諧相處
有些無法協商和妥協的問題,比如宗教信仰,頑固矛盾等。
即便要談論重要問題,也應以和諧關系為前提,不影響愛與信任。
法則七 創造共同意義
雙方在婚姻中找到的共同意義越多,夫妻關系將越深沉,濃厚,越有價值。
05 愿你有個幸福的家
人生說起來不長,但具體到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實際地去過。
生存,競爭的壓力,不單是男性,女性也在面對。
如果家庭和諧,幸福,它將是為你提供源源不斷能量的大后方。
跟一個舒服的人在一起過日子,讓日子鍍上溫柔的顏色,這樣的日子才叫未來可期。
生活中的每一點舒適,幸福,都需要付出努力。
從沒有什么天生一對,長久的幸福仰仗于雙方的用心程度。
所謂的“經營”,其實就是給予這個你托付一生的人,用心陪伴。
愿你有家,有愛,有可溫柔相待的另一半和未來。
----------
(文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刪)
我是菩桃。感謝讀到這里的你。愿天下老幼皆有依托。
作者:菩桃,大齡非文藝貓宅青年。
長期讀書寫作者/心理學研修者/野保動保環保者。
信佛,喜肉,理性,歡實。做你的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