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就是在特定的場景下解決用戶的需求
增加、減少功能并不是關鍵,關鍵是能否很好地解決用戶的需求
思維導圖的思考方式
用戶:當想到一個功能,先不要想著如何實現,而是誰會用
場景:用戶在什么樣的場景下會使用(感興趣)
需求:用戶在上述場景下會遇到哪些問題?
解決方案:用戶現在的解決方案是什么?你提出的方案要和現在的方案進行一個對比,從時間(效率)、(空間)、價格三個方面來對比考慮。
注意區分問題和場景:本質就是問題是在場景中出現的一個點
例:
場景:不想出去吃飯,想點個外賣
問題:點哪家
現在的解決方案:不吃了(注意不是app點外賣,這是預想方案)
需求的優先級排序
用戶量和發生頻率、開發難度和效果、產品價值、對用戶的熟悉程度
1. 四象限看看用戶量與發生頻率
用四象限法來看,
1.優先解決大用戶量的高頻問題,基礎體驗
2.最后解決少量用戶的低頻問題,超好體驗
2. 看開發難度和效果
- 優先見效快且開發難度不大的,這就是迭代
- 最后做費勁而且見效慢的,這可能就是未來的機會
3. 看產品價值
- 迫切程度:用戶是不是真的非常需要?還是空想的?
- 付費意愿:用戶是否為了解決問題而付費/
- ARPU:如果開發出來,用戶會為之付多少錢?
4. 看你對目標群體的熟悉程度
- 你是否深入了解用戶使用場景?
- 你對用戶群體的理解是否足夠了解?
- 如果不熟悉,就想辦法熟悉它,否則就不要動手
5. 總結你的結論
- 用戶:這個功能的第一批用戶是誰?
- 場景:這個功能用戶會在什么場景下使用?
- 問題:解決了這個用戶最大的痛點是什么?
- 對比:和之前的解決方案相比,體驗/效率提高多大?
拓展閱讀總結:
- 思考方向:基本需求的優先級是默認最高的,沒有基本功能其他功能無從實現。產品的性能、安全和瀏覽器兼容性等方面。
如何判斷基本需求呢?就是砍掉這些需求,這個產品還能用嗎? - 基于需求優先級,確定研發優先級。
- 可按照重要性+緊急程度來判斷需求的優先級
- 對于期望型和興奮型需求,可由運營數據進行計算
用戶需求重要性=功能使用用戶百分比(用戶使用率)功能次數使用百分比(功能或內容使用率)類別重要性百分比(期望型需求、興奮性需求)
這個公式的本質是有多少用戶需要、用戶是經常需要還是偶爾需要、對用戶重要還是不重要。
基本型需求基本不變、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會隨著運營數據的改變而改變。
這里有疑問,這個需求到底有沒有被開發出來,如果沒有開發出來,哪來的用戶運營數據?怎么知道有多少人愿意使用這個功能,甚至知道使用頻率呢?
用戶量可以通過用戶反饋來估計,使用頻率可以用“假按鈕”來測試用戶的使用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