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一部熱播劇《我的前半生》開播,讓很多家庭主婦有了深入思考。作為一名心理師,看到羅子君被丈夫拋棄后無人理解這段情景非常心疼。劇中唐晶算是子君的最好閨蜜。也很希望在她痛苦時幫助她走出這段陰霾。但恰恰人都是自我為中心的。時常無意中傷害到子君。而子君的母親雖然去子君丈夫(陳俊生)公司大鬧了一場。但子君的母親并不理解她。而且子君前半生如此依賴他人并且總希望共生于別人的性格大多也源于她母親身上的問題。這個問題暫且不展開來談。
當子君問唐晶,俊生(她丈夫)是否真的會離開她時。其實此刻子君內心已經非常明白俊生會離開她。但她此刻問出這句話,更多的是希望得到一種理解。一種潛意識不希望被拋棄的最后求助。她希望在唐晶這里得到支持來彌補自己即將被拋棄的無助感。猶如將死之人臨終前希望得到家人的陪伴一樣。這個時候子君不需要是或否的回答。她需要的是一句“有我在”。這樣的抱持性支持。
這時候子君被拋棄感才會得到支持。哪怕此刻解決不了她的痛苦,但至少她明白有人在陪伴她。她不是一個人。這個技術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共情”共情讓我們擺脫孤獨,參與維系著人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關系。這樣的安慰方式是一種心與心之間力量的傳遞。
再看后來唐晶向子君展示出一堆“唐晶式的人生哲理”,而子君也不甘示弱向唐晶展現出一堆“子君式人生哲理”要知道在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大道理。你懂了很多道理也依舊不一定可以活好一生。不同人的成長經歷、原生家庭、教育背景。每個人都會說出千萬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但人活著從來沒有一個目的。也不會存在一個永恒真理的價值觀,人生觀。那無論哪種觀點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所以與深處迷惘的人不探尋問題根源而僅僅在表面問題上講大道理,只會給人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為什么專業的心理咨詢中,要大量的傾聽而不是講道理。因為只有在傾聽的過程中,才會慢慢理解來訪者,從而才會接近問題背后的真相。也就像精神分析中讓人的潛意識意識化。通俗一些講就是透過問題看本質。這時候即便你什么都不說,他也知道該怎么做。這時候的改變是主動的,是充滿力量的。而唐晶的做法非但不能讓子君主動改變,反而引起了子君的憤怒。
而且唐晶和子君在情感上都有問題。子君與唐晶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的女性。其實都有嚴重問題。唐晶與賀函交往十年,彼此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不談未來,不要婚姻”。但什么樣激情能持續十年?對于維系感情最為重要的是“親密和忠誠”這兩個需求。唐晶明明很在意賀函跟下屬薇薇安之間疑似一夜情。但就是閉口不談,即使后來賀函解釋了她也不完全相信,所以在唐晶認知中女人一定要十分獨立。這也是在這樣病態事件中產生的。所以自己感情都有問題的人怎么會有療愈別人感情的能力。正所謂只有自渡才會他渡。子君潛意識中很是反感唐晶的"教育”。
那么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比如我們周圍的朋友家人有煩惱的時候。我們應該帶著接受的態度。不要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而是試著去傾聽理解,看看他們的生活到底怎么了遠比自己講述一堆大道理有用的多。而用同理心去理解他人恰恰不是事不關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