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有關的一切,究根追底有很多相似之處。因為哲學也好,宗教也好,最終都指向人本身。
本章的閱讀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何維勒和馬修的辯論看似已經辨無可辯,卻又會走向更深處,顯示出智慧之光。比如,佛教認為世界“如夢如幻”。常有人認為,世界都是一場夢一場幻覺了,那還掙扎什么,活著也沒什么意義。更不要說去解脫痛苦了,也不要努力去達成所謂證悟了吧?
馬修的答案是:因為人類確實經歷著痛苦的經驗,所以就算是幻覺式的,要除掉這種(痛苦的)經驗也是對的。也就是說,只要你真實地感覺到了痛苦,自然是要去掙扎一番的。猶如《被人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在53歲時萬般頹唐的死去之前,也是掙扎了幾番的。這是無法避免的生之痛苦。
從這個結果出發,佛教到底是宗教還是哲學。何維勒認為:佛教是哲學,不是宗教。是一門有其特別發展的形而上層面的哲學。 馬修則認為,關于佛教是宗教還是哲學的提問,就提問的方式而言,只對西方人有意義。西方的宗教觀有很強的實用性。
馬修相信:佛教是一個道路,一種救贖的方式,引導佛陀走向證悟。它是一個方法,一種向心靈強烈下功夫而得到解脫的方式。
佛家最基本的觀念是:所有眾生皆有佛性(即真正本性)。并非所有的佛性都會顯現,一般眾生的佛性被埋在眾多障礙的層面之下。這些障礙層面是由負面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因之,“道路”的宗旨就在于要化解掉所有掩蓋真正本性的東西。人人都有這種潛能,只是被掩蓋了。
馬修的意思是:佛教的道路就是一種發現的道路。這種說法啟發何維勒想起了蘇格拉底關于學習和回憶的理論。蘇格拉底認為,學習是一種回憶我們所遺忘的事物的過程。換言之,學習也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發現不是發明,而是尋找、追回、顯現。正如“涅槃”這個詞,一般人的說法以為是再生。西方有一部分學者稱之為“毀滅”,也有稱其為“虛無”的。而在藏傳佛教的翻譯中,涅槃是“超越痛苦”的意思。基于此,馬修的觀點是,“如果有任何東西消失,絕對是痛苦以及痛苦所產生的混亂”。
類似的討論給筆者的啟發是,對任何事物的討論都不要輕易下斷定之語。有一種追索真相的可能途徑是回溯到該事物最初的本源。比如涅槃。比如黑塞的《悉達多》。年輕的悉達多一直在不斷的追問、思考、等待,這漫長的過程不是為了最后那金光閃閃的“法身”,而是在當下的每一刻去覺察和感知自身。
NOTES:
- 我們每一剎那都在經歷過去行為的結果,而現在的意念、語言和行為真在塑造未來。
- 當情況失控時,重點必須放在實際的解藥上。
- 人類應該把重點放在內在發展上,因為那樣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