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和同學吃飯,崔同學說到他的哥哥,在汽車站附近開了一個小飯館,樓上樓下十幾張桌子,生意很好,一天可以掙一千塊錢。問題是,他哥的經營模式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他哥是大廚,他嫂子是服務員兼收銀,他媽是專職服務員,他和他妹妹是兼職服務員。一天三頓飯都做,從早上四點忙到晚上十一點。他哥長期站立,靜脈曲張,經常頭疼。他媽有腦梗,住過幾次醫院。我們問你哥咋不雇幾個人或者少做一頓飯,為啥非得把自己搞得這么累。他說他哥舍不得,每個月不存到銀行兩萬塊錢心里不踏實。一個飯店弄得全家都累轟轟的。沒有禮拜天,沒有節假日,掙得錢也沒時間花,家里起碼存了五六十萬了,可就是這一種模式。
我們不是當事人,當然不知道他內心是如何想的,可是從他的行為,大致可以知道他的認知模式。掙錢,用健康來掙錢,用親情來掙錢。健康和親情貌似免費,其實是最珍貴的。他用銀行賬戶里不斷增加的數字來給自己安全感,其實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掙錢原本的目的是為了生活的更好,更有質量,可到頭來是用生活質量的下降來換錢,錢又沒時間花。好多人認知模式都是認為應該趕快掙錢,等掙了足夠多的錢就退休,到處旅游,住大房子,開好車……要想享樂必須先吃苦,把苦和樂截然分開兩個階段,殊不知人生哪有這么明確的界限,吃苦未必能換來享樂,你很努力勤勞的工作,帶來的未必是幸福。因為認知模式就錯了,把手段當成目的就是本末倒置,結果是越努力越痛苦,越痛苦就嫌自己努力的不夠,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