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同學說,某某科目聽不懂,所以很郁悶。
也總有人說,上個好大學不如有個好爹。
所以在很多問題上,我們總是在強調客觀條件,而從不考慮自己的主觀方面是否真的做的很好。
考試考的不好,說老師講的沒有聽懂。
早上遲到,說父母沒有叫自己起床。
上課瞌睡,說自己昨天晚上學習學的太晚。
諸如此類的理由不勝枚舉。
總之,總是為自己所做的事情,尋找一個借口,仿佛世界上只有自己是對的,所有的錯誤都是由于別的原因造成的,將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似乎自己是整個過程中的受害者。
這個有點不太好。
比如有責故事:
某人在路上走著,突然天下大雨。某人就躲到屋沿下躲雨,看見觀音打著雨傘在前面雨中走著。某人對著打著雨傘的觀音說:“觀音度我一度。”意思是要觀音手中的雨傘。觀音說:“你在屋沿下,我在雨中,誰度誰呀!”某人聽觀音這樣一說,就從屋沿下走入雨中.。某人對觀音說:“現在我也在雨中,請觀音度我一度”。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只不過我手中有傘,你手中沒傘.。你應該要傘度你,而不是叫我度你。”某人聽后郁悶,回家去了。
某人有次碰到難題,于是想到廟里去求觀音。正在想磕頭的時候,看到前面有個女人也在拜觀音。看這個女人很像觀音,越看越像,越看越像,于是某人上前問:“你是不是觀音?”觀音說:“我是觀音。”某人問:“你為什么要拜自己?”觀音說:“人有難事,我也有難事,我現在也遇到難事。我該求誰呀,我該去求佛是吧?可是我一想,求人不如求己。于是我在這里要拜自己。”
某人聽后恍然大悟。
生活中到底是求人,還是求己?
1、求人不如求己,因為生活的道路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來走,別人替代不了你的成長過程。
2、能自己做的最好不要求人,哪怕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兄弟姐妹;
3、求己比求人可靠,求人具有不確定性,有時不是別人不愿意幫你,而是時機不合適;求人的成分越大,成功的概率越小。
4、求己是基本,是主干,求人只是不補充,是枝葉。
5、求人等于自己增加了一筆人生負債,要及時設法足額償還,萬不可拖欠。
所以,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