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今天是仙女們滿月慶的延遲慶祝日,我們早早的在上月就預訂下了今晚的知音號的門票,昨天大家伙還去一起租了登船的旗袍,幾個瘋女人試衣服的興奮勁,是決心要好好放松盡情盡興地玩上兩小時。
然而,在昨天下午快下班時,清清同學接到了16號要她去給區局長們培訓公文寫作的通知。時間的緊迫和學員需求的不一致,讓她非常緊張和忐忑,不僅在群里開始詢問各種建議,忙著電話調研需求,一直折騰到晚上,我還看到她在群里說明天碰面,要大家再給她出主意。
看到她說明天碰面討論,我心里立馬咯噔了一下。這家伙太緊張了,她如不放松下來,心里裝著事,明天肯定不在狀態。而且現場的時間非常短,兩個小時大家光玩都不一定能玩完,更別說帶著其他目的了。這樣很可能最后的情況就是:大家玩也沒玩好、討論也沒討論好。
于是,我在群里插了個話。要大家所有的建議和討論截止到今天19:00。
說出這些話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我知道一個名詞,叫認知負擔。
就拿清清這個例子來說。當人力資源部突然通知她:16、17號要給區局長培訓——清清當時的感覺是不是會覺得是晴天霹靂?(當然可能沒這么夸張,最多是一下緊張慌亂起來)
那么接下里的幾天里,這個任務都會沉甸甸地壓在她的心上,讓她心神不寧。
她會不由自主地擔憂:之前課件是按1小時準備的,現在是兩個小時,課件內容要大改;學員實際工作很少需要寫公文的,我該怎么確定內容?要是他們不喜歡怎么辦?我做不好怎么辦?怎樣做才能做到最好?
我相信,她如果一直持續著這樣的狀態,今晚的現場,她一定沒有心情去好好享受當下,會表現得很心不在焉。
這就是認知負擔。
當一個人大腦中同時存在著越多的目標和任務,他就會越焦慮,用于處理任務的資源會減少,狀態也會下降。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如果一個人腦子里裝了太多的事情,他會表現得魂不守舍,對別人的話經常聽不進去,剛交待的事情也很容易忘記。這就是因為,沉重的認知負擔,使他難以騰出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額外的信息。
R
其實我自己也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件事情沒有結果時、沒有完全交付時,我也會一直放在心里,總是惦記著,以至于其他事情都沒辦法專心其中,從而失去了享受當下的機會。
I
本質上,人對于未完成的事物,會有一種強烈的沖動,想去把它完成,否則就會一直想到它——這稱為“契可尼效應”。所以,我們在事情A和事情B之間來回轉換,不但不會提高效率,反而會不斷地加重焦慮感,從而使你無論在處理哪件事情時,都會因為受到干擾而降低表現。
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給認知減輕負擔,盡可能讓大腦避免多任務工作。
這時我們可以這樣做,來最小化認知負擔:
1、避免干擾:無關當前正在進行的事情、無意義的超前擔憂情緒,都會增加大腦認知壓力。所以,當我們正在進行眼前的事情時,試著排除一切干擾。排除干擾時可以用冥想、聽白噪音等方法。
2、在已有的認知模式上進行構建:人們基于從前的經驗,對新的工作內容就會有一定的認知模式。盡量在已有的知識體系基礎上進行疊加和優化,就能降低所需的學習量,降低大腦負擔。
3.卸除任務:找出需要重點的輸入或需重點做出的決策部分,去尋找簡化易于掌握和解決的替代內容,去進行替代。雖然我們不可能把大腦所有任務都拿走,但每卸除一個任務都能給那些真正關鍵的決定留出更多的智力資源。
D
基于以上做法,建議清清可以嘗試這么做來消除當前緊張和焦慮:
1、明確課程的目標方向,不受學員需求的影響,一個正式系統的公文寫作培訓該有什么樣,就設計成什么樣。只有在保證課程目標的大前提下,再去考慮學員需求,才能排除掉干擾課程內容設計的無關要素。
2、在原有的課程架構上去豐富內容,更全面地增加課程覆蓋面,只有內容覆蓋全面,才能在現場去根據學員需要,靈活把握講解重點。
3、僅把這次培訓當成一次優化和改良課件的動力和機會,看成一次更長時間的試講過程。這樣可以給大腦卸除任務感,輕松心態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