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熊孩紙一臉郁悶地回到家。
熊孩紙:媽媽,今天有個同學說我們家是窮光蛋。
姐(一臉懵逼):嗯,那他為什么這樣說呢?
熊孩紙:他說我連自動鉛筆都用不上。
姐(一口老血噴出來,就因為這個嗎?熊孩紙的世界真的不懂):如果是因為這個,媽媽就問你,你自己會用得來自動鉛筆嗎?
熊孩紙:還行吧,我其實都可以用得來,也沒有一定要用自動鉛筆。
姐:那這樣,媽媽和你說,用不用得上自動鉛筆,并不是家里是不是窮光蛋的標準。至于要不要因為同學這樣說了以后就購買自動鉛筆,由你自己決定。如果你決定要買,你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購買。
熊孩紙:(猶豫了好一會)要用我自己的零花錢啊?那,我再考慮一下是不是要買自動鉛筆。
姐在心里竊笑,姜還是老的辣,有效轉移了熊孩紙的思考點(機智臉)。
其實,一旦熊孩紙邁入小學,他就會受到很多不同觀念和思想的沖擊。姐覺得,尤其作為麻麻,一定要試著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
你會說,這也太難了吧,畢竟,就連我們大人自己,都很難說可以做到獨立思考,又怎么能引導孩子呢?
姐倒是覺得,就像很多老師會教關于創(chuàng)業(yè)的課程、但自己也并沒有一定創(chuàng)過業(yè),所以作為麻麻,最重要的是要學著引導孩子,如果自己也能跟著獨立思考,那就最好了,正達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長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重點談談要怎樣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第一: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要著急給出答案,要多幾輪語言交互
之前看過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個試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多輪語言交互對孩子的完整人格會起到重要作用。他們的跟蹤試驗表明,很多忙于生計的黑人父母對于孩子的提問,一般就是一次性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問:“我們中午在哪里吃飯?”父母:“在家”。就這樣,沒有下文了。長此以往,這部分孩子的人格完整性以及思考能力就跟著受限。而如果父母可以借孩子的提問,進一步延伸,不僅會改善親子關系、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能力。比如接著剛才的問題,父母可以多問幾輪:“你想去哪里吃?”“你去那里是想吃什么?”“為什么想吃這個?”“這里面有什么營養(yǎng)?”等等。從一個問題拓展開來,讓孩子在日常中接觸到不同的知識點和思考角度。
其實,就中午熊孩紙的困惑,姐也沒有處理得很好,因為時間的關系一共就和他交互了兩三輪。下次如果再碰到類似場景,姐會和他更深入地交流。比如“你覺得窮的標準是什么?”“為什么覺得是這個標準”“除了這個標準,還有哪些?”“為什么其他小朋友覺得是自動鉛筆是一個標準?”“以后如果碰到類似的情況,你覺得應該怎樣回答?”等等。
通過這樣多輪交互,讓孩子自己梳理清楚每個問題的背景,就像左右手互博一樣,讓孩子自己找問題、自己思考、自己給出答案。
第二:教孩子學會復盤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會用到復盤這個方法。在每項工作、項目完成之后,通過對工作進行目標回顧、結果評估、原因分析和經驗總結,為下次改進做好準備。當然,教孩子復盤,并不需要嚴格按照工作步驟進行,只需要教他學會簡單回顧,找到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和原因。
姐的一個女朋友,是個超有智慧的媽媽。她會每個月都與孩子進行一次月度復盤。一般都是從這幾個問題切入:“上個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為什么?”、“這件事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在什么地方?”、“你覺得什么地方可以再改進一下?”。然后她會和孩子共同整理當月的小結,還會評出當年進步最大的地方。現在她孩子四年級,特別有自己的主見,還能分析得頭頭是道。上個月跟她去了一趟博物館,還寫了一篇如何識別真假化石的作文,列舉了三種辨別方法進行比較說明(崇拜臉)。看來,真的是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偷懶的父母(捂臉)。
第三:教孩子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這個方法可以應用到日常的方方面面。
比如,孩子喜歡歷史,那就可以讓孩子多翻翻不同版本的歷史書,看它們對同一個歷史事件的不同描述和不同關注點,讓他明白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看同一件事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比如,孩子對共享單車十分好奇,可以引導他從使用者、政府部門、機動車主等幾個角度來思考他們對共享單車的不同感受。
在孩子學著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后,要引導孩子給出自己的看法,和產生這個看法的原因。多進行幾次這樣的練習,孩子就會自覺應用到生活中。
所以,如何引導孩子獨立思考,你學會了嗎?
PS:姐決定了,擇日不如撞日,今晚就和熊孩紙就這個“窮光蛋”的話題好好深入切磋一番(傲嬌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