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是科幻短篇集買的,但多數是黑色幽默小品,沒有刻意預設反轉,但讀到結尾往往能會心一笑或眼角含淚的感慨,主要基調是精致溫馨的,個別幾篇科幻反烏托邦小說,表達對戰爭、獨裁的反思。篇幅和格局,有點像《世界奇妙物語》
以下幾個推薦篇目:
科幻向:
《歡迎來到猴子館》
未來世界人口壓力劇增,每個公民都要強制服用“倫理藥物”限制生育,并從欲望層面消滅一切合法生育外的生理需求,這個世界最性感漂亮的姑娘從事的職業卻是自殺館的女招待,性幾乎與死亡畫了個等號。倫理藥物這種清教徒式的發明起源于一個科學家去猴子館參觀時看到猴子在自褻,于是萌發了生產一種藥物讓猴子館“適合基督教家庭參觀”。直到民間出現了一個神秘組織,為首的“詩人”負責把女招待劫走,停藥,然后教她們“初夜”,喚回基因深處最原初的欲望……
《不可穿的身體》
假設有種肉體和靈魂可分的方法論,(文中的辦法不是得益于某種黑科技,而是通過比較唯心的意志力:讓身體向某個方向走,心靈猛地從另一個方向掙脫)脫出皮囊桎梏的靈魂形成“兩棲人”群體,需要對物質世界發揮能動性的時候,他們就進入“存儲中心”,挑選一具美好的肉體……人類世界一直想打敗他們,加諸的罪名是“遺棄罪”,不負責任地丟棄了脆弱的身體,不再為信仰而工作,可恥地逃避了人世間本應承受的意外。兩棲人對此的反駁是:政府真正害怕的是,丟棄了肉體的靈魂就無所畏懼,而恐懼才是統治的基礎。他們害怕民眾沒有恐懼。(但是文中有個矛盾的地方,兩棲人覺得靈魂(即軟件)不會出錯,影響運行的是皮囊,進入身體的那一刻,化學反應接管了你,做出什么沖動荒唐不理性的事都不為過,然而政府軍誘捕靈魂的方式居然是——完美無瑕的肉體!就像女人無法抗拒華美的服飾,變成兩棲人之后的女人靈魂,依然無法抗拒炫目的皮囊233)
《艾皮凱克》
這是一個早期的“計算機成精”故事,艾皮凱克(即ENIAC的變體)在“我”的操作下習得了“愛”和“寫詩”,并通過他不知幾時進化出的藝術文學修為,替“我”寫出了無趣的程序員一輩子也想不出的浪漫詩句,成功助攻。并且艾皮凱克有“自我意識”,自我代入了追求姑娘的主語,等到知道釀成誤會之后,他與“我”有一段辯論:“你的詩寫得比我好么?”“你比我聰明么?”“原生質很厲害么?比金屬鋼鐵更耐用么?”(啊……人類的意義?。拔摇敝荒苡弥e言和“命運”搪塞,在意義層面的討論上只能說勝之不武。最后,浪漫但憂郁的機器人短路自殺了,自殺前留下夠“我”裝逼五百年的詩句。
《哈里森伯杰龍》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可怕的平均主義,不是政策上的平等,而是身理上也一刀切了。美麗的人強制戴上丑陋的面具,強壯的人戴上沉重的矯正器,智商拔群的人被戴上干擾器,這種干擾器會發出尖銳的噪音,阻止你不公平地利用大腦優勢。只有資質平平反應遲鈍的人能被免于矯正,思想膽敢偏離正軌就有可怕的噪音給予你猛烈一擊。他們資質過人的兒子被政府作為危險人物抓起來在電視上直播,短暫的反抗后被就地正法了。妻子就是哭,卻忘了為什么哭,只知道電視里在放一件很悲傷的事。丈夫安慰道:忘了悲傷的事吧,一邊安慰一邊腦子里正被一下又一下猛擊。
《巴恩豪斯效應報告》
巴恩豪斯可能是X博士的前身,一個腦力男人,靠意志能夠摧毀各國軍事武器,人形大規模自設置道德算法的反戰武器。
幽默向:
《漫漫路直到永遠》
后知后覺的新兵蛋子紐特直到青梅竹馬的姑娘婚禮前一個禮拜偷溜出兵營,用精致的話術“騙”姑娘出門跟他進行一場漫長的散步,在欲擒故縱欲拒還迎的幾個微妙回合中,贏回了姑娘的放心。雖然讀著會覺得什么嘛,好簡單好幼稚哦,但是分明發現自己臉上掛著老阿姨懷春的羞澀淺笑是怎么回事??!
《迷娘》
這篇很神奇,看蘇珊娜裝扮自己,吸完貓,赤著腳出門,像女神一樣上街巡游,街上的村民像比格犬一樣掐著點等她,她像女皇一樣接受全世界的注目……這個畫面感瞬間會想起《西西里美麗傳說》中的馬蓮娜。但蘇珊娜的結局比馬連娜好,雖然受到了愣頭青充滿敵意的詆毀和傷害,但女神狠狠教育了屌絲:你可以帶著我沿主街走一走,擺出為我驕傲的樣子。屌絲受寵若驚走在路上的姿勢蠻搞笑:“用左手穩住右手,努力點燃了一支雪茄”。美麗無罪。
《湯姆愛迪生的蓬毛狗》
這則就是,如何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愛迪生發明了智商測試機意外有重大發現,狗子的智商爆表了(最高限是按愛迪生自己的智商設的),即便狗子裝傻充楞,還是被愛迪生識破:讓鏟屎官為覓食造房子取暖發愁,自己只要賣賣萌全享受了(喵子同理),可不是更聰明唄?
《隔壁》
小鬼當家,隔音非常差的聯排別墅隔壁的夫妻把收音機開得震天響以掩蓋他們聲嘶力竭以生命為威脅的爭吵,小鬼按收音機里播報的號碼打了過去點了首歌希望隔壁的哈格先生和太太能和好如初,沒成想隔壁的是哈格先生和姘頭,爭吵升級扣動了扳機,小鬼沖出門去撞上了奪門而出的姘頭往他口袋里賽了“封口費”。結果皆大歡喜,哈格先生沒有真的被殺掉,哈格太太聽到了電臺點播感動回歸和好如初,只有小鬼的口袋里多了帶著“禁忌”香味的紙巾。
溫情向:
《流離失所的人》
戰后德國孤兒喬在孤兒院里沒有歸屬感,因為只有他是棕色皮膚,他們說他的爸爸是美國人,直到有一天他闖入了一個臨時在此扎營的美軍軍營,找到了跟他一樣膚色的高大健壯帥氣的“爸爸”不肯撒手。大兵們把他送回孤兒院,還送了他一整箱的巧克力和貼身紀念品。孤兒院的小聰明說喬說謊,你怎么知道他們中有你的爸爸。喬自信地說:因為他走的時候哭了,他保證盡快帶我回家,穿過大片的水,比你看到過的全部水還要多的水?!?/p>
《誰也管不了的孩子》
有點像《放牛班的春天》,自己生活過得窩窩囊囊但卻對音樂執著堅持的老師,用音樂牽引迷途的孩子,拯救童年崩壞的少年,“我們的目標,是使世界變得比我們出生時更美好。通過愛你們自己,并且讓你的樂器唱出這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