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確定到確定
2016年,倫敦大學學院做了一項有趣的實驗,研究人員讓志愿者玩一款游戲——操作鼠標翻動石頭,并猜測石頭下方是否藏有蛇,如果猜測錯誤的話,操作者將會受到一次溫和的電擊。
隨著實驗時間的增加,志愿者猜測的準確率不斷上升,但是通過記錄志愿者的出汗量以及瞳孔放大程度發現,志愿者的壓力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準確率為50%附近達到最大,這個時候在是否會受到點擊之間的不確定性最大。實驗表明,我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我們的壓力會上升。
聯系到我們的生活中,我覺得對職業產生困惑的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像在猜測石頭下是否有蛇的志愿者,但是他們要面臨的是未來的無限可能性,這種不確定性比實驗中簡單的是與否大得多,所以他們要面對的壓力也特別大。
我就是其中一名這樣的大學生,這種不確定性讓我十分痛苦,我面對的是無限種可能,所以我想通過一些方式讓我走的路程稍微確定下來以緩解我的痛苦。
于是,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
1.五年后,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2.如果現在我只能做1-2件事情,那會是什么?
一個長遠的目標
我的家庭并不算富裕,上大學后,父母需要承擔我比較重的學費以及生活費,雖然我平時有進行少量的兼職進行補貼,但是還是沒有給父母太大的幫助。
在這種狀況下面,父母和親戚曾提議我暑假的時候去打暑期工,但是我都是挺自私地拒絕了,我選擇了支教。因為我考慮到如果我去打暑假工,我得到的可能是幾千塊的工資,但是失去的卻是兩個月學習的時間成本以及可以利用暑假接觸到更多資源的機會成本。
在做職業規劃時想起了這件事情,我發現雖然那時候我的目標還不是很清晰,但是我當時的想法是讓自己以后找工作更有競爭力,這是一個比眼前的小利更能指引我的更長遠目標。
而現在我在問自己:五年后,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更加長遠和確定的目標,我的答案是我想通過五年的時間成為一名的產品經理。事實上,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還問了自己一個更長遠的人生終極問題: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的回答是:一個能使自己以及身邊的人幸福的人。而產品經理正是在這個終極問題的指引下挑選出來的。
為什么要問自己一個如此長遠的問題呢?我覺得一個長遠的目標會讓我更加確定我的方向,可以讓我在通往這個方向上擺脫各種所謂的小利的誘惑,更加迅速以及準確地作出選擇。
舉個例子,我在回答問題:五年后,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除了產品經理外,我還有其他幾個答案,如平面設計師,培訓師等。但是我覺得產品經理做的是一個橋梁建筑師的角色,做出來的產品是一座橋梁,他可以讓使用者更便捷,更容易地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會讓他們在生活中過得更加幸福,更符合我的人生終極目標。
聚焦最重要的事情
剛上大學的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在我要成為一個很牛逼的人的信念支撐下,我參加了四個社團,在實驗室接了一個項目,后來還參加啟明星進行支教。那時每天從早上八點忙到晚上十二點,甚至很多時候會到凌晨三四點。
當時的我覺得過得很充實,好像在這一年時間里我成了一個很牛逼的人。但是后來進行復盤,我問自己在這一年的社團生涯中究竟學到什么?我竟然一時語塞,我說不出令我滿意的收獲。最后給自己下的結論就是太貪心了,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得到,精力被大量得分散,最后竟是什么都沒有得到。
同樣的,為了避免精力分散的現象,在做我的職業規劃時,我也問了自己一個關于聚焦的問題,那就是:如果現在我只能做1-2件事情,那會是什么?
我列出了下面我正在做的事情:
1.在一家創業公司中工作;
2.自學產品相關的知識;
3.對自我主題的學習以及探索;
4.一份養活自己的家教。
其中能讓我成為產品經理的事情有自學產品相關知識以及在創業公司中工作,但是創業公司的產品設計流程還在探索階段,我實際的產品領域成長速度是很慢的。
我發現自己做的事情有點多了,特別是在創業公司中工作,再加上一份養活自己的家教,我一天的時間基本就被占用了,在這個狀態下,我評估我沒有辦法再五年內達成我的目標。
于是,我重新梳理了我現階段的事情,如果現在我只能做1-2件事情,那會是什么?我的答案如下:
1.自學產品相關知識;
2.一份養活自己的家教。(事情3實現便舍棄)
3.找一家有成熟的產品開發系統的企業工作;
于是我辭掉了在創業公司的工作,但是要進入一家有成熟產品開發系統的公司還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準備,所以接下來我會有兩個月的產品學習時間以及求職準備時間。
小結 ??
一個長遠的目標可以讓我在面對各種各樣的選擇時,避免小利的誘惑,迅速準確地做出選擇;而聚焦最重要的事情則會讓我注意力更集中,更迅速的達到設定的目標。
現在,我再次回到路上。
你好,感謝你的閱讀。接下來的兩個月,我會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輸出倒逼輸入。
接下來我會將自己對職業規劃、學習以及產品的思考進行輸出,發布輸出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公眾號,另一個是我在知識星球上建立的個人學習管理體系(有機會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你有這幾個主題上面的的思考,歡迎和我進行討論。
>>>我的另一個職業規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