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這樣的一個事情:小區的花園里有兩個秋千,平時周末家長都會帶小朋友來蕩秋千,有時候 “僧多粥少” ,就只能靠排隊輪流玩了。一般來說家長和小朋友都會默認遵守規則。今天情況有些例外。
先來的小朋友A貌似好不容易排到了,興高采烈地上去蕩著,沒過兩分鐘,另一位家長帶著小朋友B走過來了。B看著情緒有些不對,一走到秋千跟前看著兩邊秋千都有人,就大聲沖他媽媽嚷嚷:我要蕩秋千!B的媽媽看了看兩個秋千上的人,選擇跟看起來稍微大點的孩子A商量:你能讓給小弟弟玩嗎?A猶豫了一下,搖了搖頭,在一旁的媽媽只是看著A,也沒有表態。
B一看沒得玩,就開始大吵大鬧,B的媽媽一邊哄一邊夾槍帶棒地說: “怎么回事,說讓給小弟弟玩都不可以,這么小氣!” 似乎是被媽媽的話所鼓勵,還在哭鬧的B一個箭步沖過去,抓住秋千的鐵鏈,沖著A大喊:“下來!你應該讓我玩!”
小朋友A差點被晃下來,在媽媽的幫助下,A下了秋千,B趕緊坐了上去得意洋洋地開始蕩秋千,B的媽媽也絲毫沒有任何的歉意,言辭之間還為自己的孩子搶到秋千感到高興。
小朋友A感到很委屈,A媽媽蹲下來問A:你還想玩嗎?A點頭,A媽媽溫柔的抱住A并安慰他道:你先去旁邊踩一會兒單車,我在這邊幫你排隊,一會你再過來玩。A開開心心的過去了。
看完上面這一幕,不知你作何感想?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的世界,俞敏洪說過: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父母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洪荒少女” 傅園慧在奧運期間被全國人民如此喜愛,是愛上了她單純如水,寵辱不驚,笑對一切的豁達格局。你希望擁有一個什么樣的孩子,請先成為什么樣的父母吧!
其實也許很多人看到這會說:這只是個外面發表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有的會說A小朋友那么大就應該謙讓,可是真的如此嗎?這樣真的對嗎?如果你是A小朋友的家長,我想也許會出現更糟糕的結果。比如:和B小朋友的媽媽對吵起來。兩者相比,我更喜歡原版A媽媽的處理態度。這樣的態度會讓孩子正真的學到很多。也許只是一時的委屈。但是收益的卻是一輩子。
父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這句話真的是。小孩慢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就是慢慢步入他交際,交友的圈內。也許他們會有磨搽,會有爭執。但是從中也是孩子學會道理的地方,比如:發生爭執,如果真的自己錯了。有的小朋友是會自己說對不起的,有的需要父母的幫忙。從中他們學會謙讓。禮貌!然而這時,如果有家長像B小朋友的媽媽那樣處理問題。那么孩子在旁邊學到的就是:自私!
也許我說的有點嚴重,但是問題不就是從小問題變成大問題的嗎?我們是成年人,相信現在的父母都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那么為什么反而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為什么不站在對還孩子有教育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呢?
我身邊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在兩個小朋友玩滑滑梯的時候,不小心兩個小朋友就發生矛盾,A小朋友用手抓了B小朋友。雙方的媽媽,就在旁邊吵鬧了起來:什么抓著臉以后要留疤,什么是誰誰誰的錯……可是轉向兩個孩子,她們悄悄的互相說了對不起后,高高興興的又玩到了一起。可是家長還在那爭執。
看到這我只能說:教育啊,真的源于生活。如果兩個小孩沒有互相道歉,反而在家長旁邊哭鬧。而家長同樣爭吵,我想后來的結果不會太好。而且孩子在交友中也會更加的小心翼翼!她們會怕,會怕她也許只是小小的,不經意的動作,就是引發這樣的情況!所以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如果不是大問題就可以讓他們自己處理,這樣也許他們還會多一個好朋友。而且慢慢的,她們正確的處理這些小問題,那么以后再對待大問題上,她們就會有自己的正確的觀念!
也許我說的并不全面,但是,我真的覺得我們作為大人,成年人,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上。教育上,真的要好好的想想,我們真的做好了嗎?做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