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面向對象是,對 BI 完全不了解,或只是初步了解的人。
從宏觀角度介紹了 BI 的基本信息,并附以大量的圖表作為說明。期望能幫助大家對BI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如有不同見解,也歡迎在評論補充。
至于 BI 中更深層次的東西,筆者將會在未來逐一進行介紹。
1、什么是 BI?
首先引用百度百科的定義:
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簡稱:BI),又稱商業智慧或商務智能,指用現代數據倉庫技術、線上分析處理技術、數據挖掘和數據展現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以實現商業價值。
通俗一些的解釋:
BI 并不僅僅只是一個分析軟件,而是一套完整的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它將不同數據源(如 ERP、CRM、OA、HIS、EXC 等數據文件)的數據,在整合清洗——保證數據準確性后,進行針對性的數據分析和處理,最終為企業提供報表展現與可視化圖表分析,從而為企業提供決策支持。
在數據化建設較差的公司,也會將 數據可視化與 BI 直接劃上等號。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 BI 展示:
不得不承認,BI 給人的第一印象,的確是漂亮的圖表。
在實際開發中,整合數據源、清理數據等步驟往往并非由 BI 進行處理,具體分工見下圖:
正如上圖所示,BI 往往與數據倉庫技術、olap 引擎有著直接的上下游關系。其中數據倉庫主要起到統一數據源、保證數據準確度的作用;而 OLAP 引擎則幫助 BI 加速查詢。它們組合在一起,最終使用戶獲得良好的數據分析體驗。
2、BI 能做什么
BI 對企業的作用是通過兩方面實現的,業務方面和技術方面。
2.1 業務方面
數據呈現
我們可以通過 BI 直觀、全面的展現企業日常業務的情況;無論是從整個集團的視角出發、還是從業務線或者部門的角度出發。
下圖即為一個標準的 數據呈現(大屏)BI。決策層可以通過該圖表快速、直觀的了解到目前公司的會員數量和相關的銷售額——這也往往是決策層最關心的兩個指標。
為了保證數據更新的實時性和展示的美觀性,純粹的數據呈現往往并不支持聯動、下鉆、上卷等 BI 常見操作。
聯動、下載、上卷都是 BI 的專業術語,未來會逐一介紹。
異常監測
專業的業務人員會有一些核心指標來監控業務,我們完全可以將其通過 BI 實行可視化監控;
下圖即為 某在線教育對每日課程銷量的監測,運營人員通過 BI 可以迅速發覺異常變化,從而及時作出調整。
智能預測
在大數據的基礎上,BI 也能基于簡單的統計學,提供一些擬合線,來幫助業務人員進行相關分析。
下圖即 對某超市銷售額進行預測。
特定建模分析
特定的建模分析通常是由精通業務的業務人員提出,通過合理的建模找出業務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將其反映出來并最終回歸到業務,形成閉環決策并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
業務建模可簡單,可由一個或多個圖表組成,也可復雜,通過一組或多組數據圖表支撐。
如下圖,即為對客戶銷售額建立的模型。通過該模型,業務人員能夠快捷的了解到目前 CRM 的客戶情況。
幫助業務進行快速智能分析
盡管 BI 能滿足大部分常見需求,但資深的業務人員總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靈感。這種靈感稍縱即逝,如果等到數據部門提供數據再進行分析——可能為時已晚。如果有BI的話,業務人員可以立刻基于業務數據進行靈活分析,從而驗證想法。
2.2 技術層面
減少人工處理,提升工作效率
某些指標對每家公司都是非常重要的,無論該公司是否存在 BI、數據部門。
例如 毛利、成本、客戶。
在沒有 BI 的情況下,如果公司想要收集匯總這些指標信息,大多數時候都需要業務人員手動從各個系統提取數據,然后在 exc 上匯總——這個過程無疑是冗長、枯燥且毫無價值的。同時,還容易產生以下問題:
如果有了 BI 和對應的數據底層,就可以自動化生成相關報表。
智能報表 也屬于廣義上的 BI
數據準確性無法保證:手工計算,就有可能出錯。無法避免
數據及時性無法保證:手工計算的效率由使用者決定,無法控制
修改復雜:任何業務的新增、修改。都需要對復雜的 exc 公式進行修改。
結果倒逼,統一指標口徑
成熟的公司必然有一套統一的指標口徑;但在其野蠻生長中,指標、維度可能會缺乏統籌規劃,從而產生一些遺留問題。
舉個例子:庫存、銷售、運營口中的"銷售額"往往不是同一個"銷售額"。
最常見的口徑不一致問題,就是時間口徑不同;銷售額可以依照 下單時間,支付時間,發貨時間,收貨時間,完成訂單時間 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在沒有統一口徑的情況下必然會出現誤解。
BI 的使用者必然包括決策層。因此,指標必然會以決策層認可的口徑為主,從而消除爭議。
整合信息孤島,統一分析平臺
數據倉庫是每家公司都應有的東西,但實際上大部分公司并不完善;但分析、統計的需求并不會因為沒有數倉而停滯。這個時候,BI 就可以啟動匯總數據源進行統一分析的效果
并不推薦長久使用 BI 作為數據匯總層。
2.3 總結:
正如上述描述,BI 更多的是從業務方出發,幫助業務解決問題。它將繁雜的數據庫底層進行整理匯總,形成有效的指標維度,讓 BI 使用者可以直觀、清楚地看到他所關注的數據,從而幫助整個企業更好的發展。在數據的自由探索中找到原因,避免“拍腦袋”式的決策。這就是 BI 的作用,而非僅僅的數據報表呈現。
3、BI 的應用場景
BI 應用場景廣泛,以下逐一枚舉。
大屏
大屏就是我們在 街頭、展覽會上常見的超大屏幕,其上大多充滿了含義不明的圖表。舉幾個例子
大屏的最大特點 就是炫。據筆者觀察,其上的數據大多都是“虛榮指標”——除了好看外一無是處。但換個角度,對外宣傳時,需要的就是好看。
設想一下,假設超市、醫院、 會議室能有一個大屏。會吸引多少目光的注意力;增加多少回頭客。
大屏的開發,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因為展示效果等問題,大屏相比其他 BI,缺少交互性,無法進行聯動、鉆取等操作。
硬件成本較高——大屏很貴
BI 開發成本較高——需根據硬件實際大小進行反復調試,才能保證最終結果的展示。
數據 要求較高——主要是指數據的實時性;
駕駛艙
BI 駕駛艙是一個核心指標匯總系統,將公司的核心指標進行可視化展示,幫助決策層能通過1圖直接了解到整個企業的運營情況,也可以下鉆到各個細分業務中了解詳細數據。
因為面向對象主要為企業高層,因此駕駛艙的數據準確度、美觀度一般都是最高的。相對而言,開發成本也是最高的;
相比大屏來說,駕駛艙可以自由下鉆到任意主題的詳細看板中。分析性更強
駕駛艙則要注意這些:
數據準確性非常高——它不像大屏,錯了也沒有人知道。駕駛艙對接公司決策層,不允許有任何的數據誤差。
美觀度——領導要看的東西,你自然要花點功夫去精心調試。
看板
看板(dashborad)即為最基礎的 BI 展現方式。
相比 大屏、駕駛艙而言,dashboard 并不那么浮夸,它的主要使用對象為一般的管理人員和運營人員。一般來說,看板也可以自由的鉆取、聯動。從而幫助業務人員進行更好的分析。
移動端
部分 BI 產品也支持移動端展示,內容一般為核心指標。
移動端開發時,需要特別注意不同手機的適配度。必要情況下,可以拿用戶的實際手機款式做針對性調整。
自助分析
并非所有的儀表板,都一定由數據部門來開發完成。有能力的業務人員更希望自己可以隨時進行制作,而不受數據部門的約束。因此在數據部門提供數據底層的情況時,業務部門也會親自上陣進行開發。
4、BI 的開發方式
BI 的開發,與常見的項目開發并無兩樣
確認需求——需求分析——指標維度梳理——源數據和數據質量確認——結果表設計——ETL 開發——可視化實現。
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第一步要確定 BI 的最終使用者,直接與使用者溝通會節省大量的時間。
需求分析結束后,一定要與最終使用者進行文檔確認,確保雙方理解一致。
不要輕易相信源頭提供的數據,獲取到數據后自己一定要初步檢查,確保數據質量。
demo 先行——盡早確定使用者想要的BI樣式,免得反復調試浪費時間。
5、部分BI介紹
5.1 Tableau
Tableau 毫無疑問的市場王者,也是目前全球最易于上手的報表分析工具,并且具備強大的統計分析擴展功能。它能夠根據用戶的業務需求對報表進行遷移和開發,實現業務分析人員獨立自助、簡單快速、以界面拖拽式的操作方式對業務數據進行聯機分析處理、即時查詢等功能。
但 Tabealu 也有自己的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價格過于昂貴。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如此昂貴的 Tableau 性價比并不高。
5.2 FineReport
帆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 BI 廠商,合作廠商也相當多;產品線也遍及大屏、移動端、智能報表。可以說是最適合中國中小型企業的 BI 了。
FineReport 本是一個智能報表軟件,但由于集成了大量圖表,相比其他 BI 開發效率雖然稍慢,但是自由度更高。
5.3 Superset
Superset 是一款由 Airbnb 開源的“現代化的企業級 BI (商業智能) Web 應用程序”,其通過創建和分享 dashboard,為數據分析提供了輕量級的數據查詢和可視化方案。
Superset 的缺點就比較多了
沒有提供圖表的下鉆功能
不支持多圖表間的復雜聯動
處理大數據集時容易暴斃
權限管理和圖表管理的功能設計基本為0
但它是開源的——你無法要求一個東西又免費又好用,因此技術能力較強的公司可以考慮。
6、其他雜談
正如開題所言, BI 并非簡單的數據可視化,而是一套極度復雜的商業解決方案;
如何做到企業數據化?數據驅動業務?數據治理?
僅憑幾個EXC是遠遠不能滿足的——只有建立起良好的 BI 生態體系,企業才能真正邁入數據化。
另一方面,BI 的表象是可視化分析報表的呈現,但它的本質還是業務問題、管理問題。
如何通過 BI ,使得業務、管理能夠不斷優化,這才是值得我們深度思考的。
歡迎各位朋友學習參考,有更多建議或者想法可以留言,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