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孩子們害羞膽小的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共情。也就是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條戰線上。
就像《輕聲說話的薇樂》里,薇樂的爸爸那樣,爸爸理解薇樂,薇樂聲音再小他也能夠聽見,他只是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再告訴孩子,“薇樂,那個既響亮又清晰的聲音被困在了你的心里,總有一天,它會扭啊扭啊地出來的。”
而一個擁抱,一句肯定的話,都是與孩子共情的體現。
這也是共情的方式:傾聽,尊重孩子。
共情這個詞語,本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關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而在育兒上,也被許多專家推崇。
在孩子情緒低落,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與孩子共情,讓孩子的情緒先穩定下來,然后再去找機會解決具體的問題。
而如何與孩子共情,怎么去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與孩子的同理心,除了像薇樂爸爸那樣的傾聽、尊重之外,還有什么方法呢?
還記得昨天文中我們討論的,小時候的我們,也是那個害羞膽小的姑娘。
沒錯,就是小時候的我們。
和孩子共情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就是與孩子換位思考,拿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與孩子共情。
記得有一次,寶寶不小心撞到了門上,其實也沒什么,卻哭的很傷心。我跑過去,一邊抱著她一邊說,“寶寶,撞哪了?疼不疼?”
寶寶什么也不說,一個勁地哭。
來,媽媽給你吹吹,我一邊吹,一邊說,“媽媽小時候,有一次也不小心撞到了院子的樹上,給媽媽頭上撞了一個大大的包......呵呵呵”
我用特別夸張的口氣說著,寶寶一下子破涕為笑了。
“那媽媽疼嗎?”
“疼啊!”
“媽媽哭了嗎?”
“媽媽哎呦了一聲,沒哭,自己揉了揉就不怎么疼了。”
那后來呢?
寶寶貌似對媽媽小時候的故事很感興趣。
于是,我就開始講小時候的故事給她聽了。
一會兒,我又問她,“還疼嗎?”
“不疼了。媽媽給我吹吹,肉肉就不疼了。”
后來,她再 摔著,撞著之類,一般的反應就是讓媽媽抱抱,吹吹,然后再聽聽媽媽小時候頭被撞樹上的故事。。。。
孩子疼的時候,哭的時候,傷心的時候,我們不必責怪孩子,也沒必要對孩子說不疼,沒事。
可以和孩子共情疼這個感覺,把自己換成孩子,再說出這個感覺,或許最能讓孩子體會,也更能讓他們感受到媽媽的感覺,感受到媽媽和自己同樣的感受。
比如寶寶說自己不敢,害怕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去鼓勵孩子勇敢。
而我們在鼓勵孩子之前,最好能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有一個安全感,有一個和自己站在一邊的媽媽,這時候再去鼓勵,收到的效果倒是比直接鼓勵來的更好。
此時,媽媽小時候的故事就可以搬出來啦。
我知道寶寶害怕,其實媽媽小時候也跟你一樣,一開始也不敢,也害怕,你知道后來媽媽是怎么學會的、怎么不怕的嗎?
這時候,再說出你的方式和方法,給孩子一個榜樣。
或許孩子一次不敢,下一次就敢了。
因為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和孩子共情,給孩子講媽媽小時候的故事,從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感受,有時候在說說笑笑中,就讓寶寶有了安全感,有了認同感,有了自信心。
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對寶寶的期望,再把解決問題的方法穿插進去,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也會讓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