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灑延大香煙祭路遙
——高建龍
我本無才,也非專家。只是出于對陜西本土作家路遙的崇敬和對路遙文學的熱愛,在得知李延軍老師“以路遙精神,重走路遙路”的倡議后,便積極響應,報名參加,承蒙各位作家不棄,邀我同行,深感榮幸。
2012年6月15日早晨,在李延軍老師家吃過早餐后,我們一行五人便興沖沖坐上李老師的車,踏上了重走路遙路,緬懷一代文學大師的探訪旅程。同行者有李延軍,劉愛玲,李芳琴,黨雁和我。
天高云淡,溫度適中,迎著初升的太陽,汽車飛馳在通往陜北的高速路上。車過安塞,子長等縣,沿途山巒起伏,植被豐厚,秀色迷人的自然風光,并沒引起我太大的興趣。思緒一直沉浸在路遙名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里,不愿出來。到了榆林市清澗縣石嘴驛鎮,第一個發現便是道路兩旁燈柱上懸掛的一串串紅棗狀的燈飾,每顆棗上還帶著片片綠葉,上面寫著金黃色的大字“路遙故里”。不由感嘆當地人的聰明才智,如此這般既宣傳了當地的農特產,又給前來紀念路遙的遠方來客作了溫馨提示,同時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謂一舉三得。
在石嘴驛鎮王家堡路遙紀念館里,我們詳細觀看,深入了解了路遙輝煌而暫短的一生,追隨他的足跡,深切緬懷作家悲憫的人文情懷。尤使我鼻子發酸,淚灑胸前的是展廳的最后部分,看到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逝世,親戚友人及社會各界的文學愛好者悲痛欲絕的動人場景,自己也如身臨其境般,難忍悲傷。
令人欣慰的是路遙當年出生,生活的窯洞,已被當地政府重視并安排專人維護,以供前來紀念路遙的人憑吊,寄托思念之情。
到延安大學的后山上,我們沿著上山小路,頂著正午的太陽,汗流浹背的爬上文匯山,來到近于山巔處的路遙墓園。墓地建在一個百十平方米的平地上,周圍有供游人休息的水泥短墻,兩張圓形的石桌和十余個小石凳,中間一個漢白玉基座上立著一個路遙半身石雕像。基座邊供奉著以前誰祭奠時帶來的花籃,雕像前方地上黑色花崗巖上銹刻著“路遙之墓”四個金色大字。饅頭狀的墓冢是用路遙家鄉清澗縣所產的石頭砌成,從下至上砌了九層高。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最高最大極陽之意,因此這九層高的墓冢,也預示著路遙文學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墓冢最后是一堵長近十米,高兩米五的弧形石墻,墻面左上角是一頭低頭弓背正在出力的淺浮雕老黃牛塑像,墻面鑲嵌著路遙那句經典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金黃色的立體大字,在陽光照射下,發出道道耀眼的光芒。墓園四周綠樹環抱,鳥語啾啾,似有似無的微風,時不時輕輕吹過。
我虔誠的跪倒在路遙墓前,恭恭敬敬的點燃了三根中華牌香煙,供奉在墓前磚砌的祭臺之上。看著裊裊升起的縷縷青煙在墳前慢慢散開,仿佛又看到了路遙當年手夾香煙吞云吐霧,時而凝神靜思,時而奮筆疾書的寫作模樣。人所共知,路遙生前嗜煙如命,寫作離不了香煙,甚至于可以這么說,他那一部部偉大的作品就是用香煙熏出來的。同行的兩男三女都沒有吸煙的雅好,但臨出發前卻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要把香煙帶上,祭奠路遙老師,并相互提醒去路遙墓地時,記得去買。黨雁老師說家中正好有高檔香煙大中華,于是取來一盒,由我保管。
夏收季節,烈日正紅,烤得墓前的地面,石桌,石凳一陣陣發燙。我注視著漸漸燃盡的香煙,默默祈禱,路遙老師,作為您的鐵桿粉絲,一個熱愛為學,熱愛寫作的后輩,給你磕頭,給你敬獻香煙,是我多年來的一個想法,今日天隨人愿,謹代表我們一行五人,向您祭拜。
起身后,看到同行的幾位正欣賞著周圍迷人的景色。青山翠柏,蜂鳴鳥叫,散坐樹蔭下,看山下延安大學雄偉的教學大樓和巨大的橢圓形操場。想像路遙當年在延安大學讀書時的情景,為他輝煌而短暫的一生而扼腕嘆息。路遙以生命為代價,以鮮血為墨的人格魅力和拼搏奉獻精神,將永遠為我們所銘記。
我們懷念路遙,為得是弘揚和繼承他像牛一樣勞動的精神,像土地一樣無私的奉獻精神。我們紀念路遙,重走路遙路,為得是激勵我們在以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更加奮進,拼搏,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