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觀道王氏一世祖王氏諱聚題寫了家訓:
“耕讀繼世,勤儉傳家;忍讓為本,謙和當先。”
恭讀家訓甚覺文字精煉,對仗工整;內容精深,要言不煩,提綱挈領。足見我觀道王氏一世祖無論是文化、辭章修養,還是處世處事,都不是等閑之輩。家訓也可以看出先一世祖極富人生智慧,實乃人情練達、世事洞明之高人。
首先談形式。
對仗非常工整,語言甚為精煉。
“耕讀”對“勤儉”,耕和讀,分屬動詞,講的是兩個方面;勤與儉,分屬形容詞,也是兩個方面。“繼世”對“傳家”,都是動賓結構。“忍讓”對“謙和”,形容詞對形容詞。“為”對“當”,動詞對動詞。“本”對“先”,名詞對名詞。整體對仗非常工整。
也可以把此十六字,視為是上下聯,八字一聯。“耕讀”對“忍讓”,動詞對動詞,聯合結構。“繼世”對“為本”,動賓對動賓。“勤儉”對“謙和”,形容詞對形容詞,也是聯合結構。“傳家”對“當先”,也是動賓對動賓。這樣對仗就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了。
另外上下聯內部還是對中對。由此可看出先一世祖辭章修養不同凡響。
次從內容上講。
厚重而精深,深蘊著儒家與道家思想之精髓。前八個字講的是持家,后八個字講的是做人。從根本正統上訓誡后人。
耕讀,即躬耕壟畝與研讀詩書。物質與精神并重,傳統與品位盡顯。只講躬耕,則子弟永為凡夫;重視讀書,則可學而優則仕,從而由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至可為人杰。
勤儉,講的是勤奮與節儉,耕種與讀書,都離不開勤奮。不勤奮無以昌家業,不勤奮無以長學問;不節儉無以養品德,不節儉無以守家業!字字切中肯綮,句句涵蓋精髓,言近而旨遠,微言而大義。
忍讓與謙和,與儒家思想“溫良恭儉讓”一脈相承。有人會以為,先一世祖是不是生性懦弱,才這樣訓誡后人。非也,君不聞“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有忍讓之德、謙和之品,會減少多少意氣用事,又少呈多少匹夫之勇,還可以避免多少悔恨和禍患!先祖之“不余欺也”。
其實這里邊也暗含有道家處世之道,老子《道德經》里嘗論及牙齒與舌頭,說牙齒硬了一輩子,顆粒無存,舌頭軟了一輩子,完好無損。講的是低調做人,靈活處事。先祖之所謂忍讓、謙和不就是教我們低調做人,靈活處事嗎?由此看來真是字字真言,句句金石啊!
再論構思立意。
要訓誡子弟的內容可謂多矣,然而先祖摒棄諸端,只拈取文首十六字箴言教其子孫,由此約略可看出其為人行事之作風:舉重若輕,務實重本,干練果斷,不拖泥帶水。
先祖這十六字家訓從力耕、勤讀、忍讓、謙和,四方面教誨我們后人,貽贈給我們,勝過任何金石珠玉,不啻無價之寶!力耕務本,勤讀明達,忍讓勉禍,謙和長德。務本可以立身,明達可以致遠。勉禍可以長安,德高受人愛戴。
我王氏后人果真力行之,何患我族不興旺昌盛,永續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