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定義一下什么叫Bilingual:這里指的是將兩種語言都能說到母語水平的人。
特別多的人問過我一個問題:“到底怎么才能學好英語?”我的回答一直是:“一靠天份,二靠勤奮。”他們覺得我的回答很不誠懇,我覺得他們的問題也相當不誠懇。最后也沒有學好英語的父母,開始有一個幻覺,他們覺得他們可以把孩子培養成Biligual,于是聽信了培訓班的種種宣傳,覺得只要把孩子一個星期送給老師一兩個小時,小孩就會在不知不覺里變成一個Biligual。好棒好開心。然而事實卻是,在中國,在父母都是以中文為母語的情況下,把孩子培養成Biligual的可能性為零,即便是父母雙方都是英語老師也不行。你不信,那咱們來剖析一下。
大人和孩子學習語言的方式是不同的:語言對于孩子來說,不僅僅是語言,而是認識世界的方式;而對于大人來說,學習語言是簡單的映射關系。大人的學習過程:蘋果在英語里叫apple,在法語里叫La pomme,在西班語里La manzana。對應完成,學習結束。而對孩子來說,蘋果,apple等一系列的名字,需要被聯系到那個多汁紅色脆脆的水果上才能被放入他的認知系統。孩子以語言認識世界,語言是他把對世界的認識分門別類的標簽,而成人,只是在分好類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別名而已。這也是成人學習外語永遠達不到母語使用者的最直接原因:他對世界的認知已經藉由他的母語實現,不會因為學習了另一門語言而出現結構性的調整。
一個直觀的實驗是由比利時某大學完成的。因為比利時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母語是荷蘭語,母語是法語以及父母雙方一方是荷蘭語另一方是法語的天然雙語者非常多。實驗非常簡單,就是讓參與實驗者將一堆物品分為“箱子”和“盒子”,當然實驗中設置了一些介于箱子和盒子之間的“四不像”物體。母語是荷蘭語的更傾向于將這些“四不像”歸類為“箱子”,而母語是法語的人,更傾向于認為他們是“盒子”。天然的雙語者在實驗中表現得十分糾結,最后很多放棄了分類這些“四不像”,認為他們即不能算“箱子”,也不能算“盒子”。另一個好玩的例證是最近的電影《降臨》,用一種非常奇怪的視角講述了女主角通過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思維的方式被改造成可以看到過去和未來的狀態。
所以我們經常說,學習一種語言,并不是學習這種語言本身,還包含學習它背后的文化。但成年人之所以為成年人,是因為思想體系已經形成,雖然適當的改造在接受的范圍之內,但從結構上徹底打亂的重組,卻是趨于不可能。如果具體化地把人的思維認知模式想象成一棟大樓:成年人學習新的語言,是對這個大樓局部的修整,而小朋友學習語言則是在建造一棟新的大樓。
那么說回標題:在中國,環境就是中文的環境,父母又都是中國人,老師也還是中國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中國式的結構,即便說的是英文,傳輸的思維方式和分類標準也不是英化的,小朋友自然也不可能復刻出英式的建筑,最好不過是一個中國式的構造,用了英國進口的磚頭而已。
曾經在法國大使館文化處看到一個法國男人抱著一個小混血,爸爸指著面包對兒子說:“le pain。"兒子說:“面包!”爸爸無奈地說:“le pain。”兒子繼續高叫:“面包!”另一個住在瑞士的中國女生的兒子,雖然聽得懂中文,但拒絕說,因為小朋友都不說這種奇怪的語言。我住在加拿大表姨的女兒,是純純的中國人,不但不認得中國字,連中文也幾乎不懂,和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完全沒有辦法交流。這些例子不外乎想說明,即便是天然的雙語者也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簡單,和天份和勤奮都有分不開的關系。
還有很多江湖傳聞說某個小朋友在8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四種外語,也許是真的。但是有研究表明,因為小朋友對于語言的學習很少是主動的,基本都是被動地暴露在語言環境里,通過環境的反復刺激來學習語言的。所以如果暴露在一種語言里的時間少于總時間的40%,這種語言對他的認知結構所產生的影響會小到不明顯,而暴露時間超過60%的語言會主要對他的認知結構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就是說,在理論上,并不存在天然的trilingual。至于宣傳的什么三個月,每天兩小時,從零基礎到看原文電影,我覺得還是洗洗睡比較現實一些。
所以每當有人跟我說,我想學一門二外三外五六七八外,因為那個好酷啊!我會問他:“你能在兩年內拿出500小時用來學習這門語言嗎?你能保證以后每年還要用至少50到100個小時去維護它嗎?500 小時相當于工作三個月,100小時相當于工作半個月。你真的確定嗎?”“真的要那么久嗎?”“真的,并且如果你學了300小時就停下了,這300小時會迅速折舊并在兩年之內折舊到幾平沒有。100小時的學習已經可以掌握一門其它的非常炫酷且不需要維護的技術了,你確定你要投入這么大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個你只能在每五年旅游中才用得到,一年大概只有一次機會展示的看起來很酷的技術嗎?”
那么在中國,怎么把孩子培養成Bilingual呢?兩個選擇:A.把另一半換成外國人, B.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