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及媒體推薦】
?這本書,馬克思讀后也會哀泣。
—— 《經濟觀察報 ·書評增刊》
閱讀鮑曼的感受總是強烈的。他固然不像已故的讓·鮑德里亞或年輕的娜奧米·克萊恩那樣,對消費社會充滿了無情的批判,但他明晰而深刻的闡釋,始終在加重我們的不安。
—— 《財經國家周刊》
人們普遍陷于房子、車子、子女撫養(yǎng)的困境中,這既有政府公共福利缺失的原因,更有現代社會更深層的消費模式的作用。鮑曼認識到問題,艱難地試圖解答。
—— 《第一財經日報》
深層次探討變化的本質,論述我們現在從一個“生產者的社會”到一個“消費者的社會”轉型的書。
—— 網易讀書頻道
你我都可能是他定義的當代“新窮人”。
—— 虎嗅
在眾人眼中,鮑曼是全球化潮流下為窮人和被剝削者發(fā)聲的道德強音。不管是關于大屠殺還是全球化的著作,他的焦點一直都是人類如何能夠通過倫理決策創(chuàng)
造有尊嚴的一生。
——界面新聞
人們總是將鮑曼譽為預報后現代社會的先知型人物,事實上,他的理論建構,完全是基于個人處境產生的敏感:他本來就缺少歸屬感,而一個流動的、一切堅
固的東西都崩毀的消費主義世界正在降臨,讓他的焦慮與日俱增。
——《南方人物周刊》
齊格蒙特·鮑曼是波蘭社會學家(或者說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于1998年著作,本書第二版發(fā)行。
作者從社會學發(fā)展的角度,認為社會發(fā)展是從“生產型社會”過渡到“消費型社會”,在早期工業(yè)化時代,大部分人都是工業(yè)化時代機器的一個螺絲釘,推動著車輪滾滾向前,在此階段,靠什么推動工作前進呢,因此衍生于一套“工作論理”
一、工作論理
工作論理簡單來說就是:工作是道德的,不工作就是不道德的,看起來是不是像一條戒律約束著大家,在這里面有二個前提與二個假定:
第一個前提:為了維持生活并獲取快樂,每個人都必須做一些他人認同的有價值的事,并以之獲取回報。
第二個前提: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是可恥的。因滿足而停止努力是不明智、不可取的。除非是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則休息就是不體面的。
第一個假定:絕大多數人都有能力工作,通過工作可以獲取相應回報,用以維持生活。
第二個假定:只有公認的有價值的工作——那些可以要求薪水回報的,可以用于交易的——才會被工作倫理認同。
? ? ??在工作倫理的觀點下,工作本身就具有價值,是一種崇高且鼓舞人心的活動。哪怕看不到任何收益,也應該繼續(xù)工作。工作即正義,不工作是一種罪惡。工作是人類的一種正常狀態(tài),不工作是不正常的。
? ? 在此階段,大多數人都在努力履行著自己的責任,總有些老弱病殘不能適應工業(yè)化就業(yè),因此就會出現不工作的窮人,對于社會而言,是需要幫助這些窮人,那怎么幫助呢,之前工作倫理主張:任何環(huán)境下的任何工作都是唯一體面的、道德的、可行的生存方式,不可能讓窮人生活比工人生活還好,因此,社會向無收入者提供的援助應當符合“最小化原則”(principle of less eligibility),這意味著那些依賴救濟而非工資收入的人享有的生活質量,必須低于最貧窮、最悲慘的勞動者。這樣,被救濟的窮人生活更加悲慘,雇主則不用擔心勞工的反對與不合作,更加肆無忌憚地加大了對他們的壓迫。
? ? 另外到了工業(yè)社會初期,也就是工作倫理興盛的時期,社會需要大量勞動力,對“窮人”的教育就成了對勞動力的培育,“窮人”就是潛在勞動力,社會需要新的勞動力。同時,在面臨經濟波動時,公司的擴張和裁員,其實都是在調節(jié)“窮人”的行列。雖然我們直覺上認為一個國家的失業(yè)率越低越好,但如果失業(yè)率真的到了零,那就說明這個社會再也無法增加勞動力,產業(yè)擴張速度必然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窮人作為預備勞動力,是值得社會關切的。
?? ?但是,現實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曾經依靠道德承諾及抬高工作的道德意義來確保的努力工作,現在需要找到新的出路。與其宣揚努力工作通向道德高尚的生活,不如告訴大家這是賺取更多金錢的手段。不要在意“更好”,“更多”就是重要的。
? ? 因此就出現消費主義社會。
二、消費者社會與消費美學
?? ?技術進步在就業(yè)萎縮的前提下確保了生產力的增長,工廠的員工越來越少,它已經學會了在減少勞動力及成本的同時增加利潤和產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從工匠變成工人時失去的人的尊嚴,只有通過賺的更多才能恢復。在這種變遷中,“努力工作能使人們道德升華”的呼聲日益衰弱。逐漸,衡量人們聲望和社會地位的變成了工資的高低,而再不是勤于工作的道德或惰于工作的罪惡。
?? ?回首過往,曾經作為英雄被大眾崇拜的是“白手起家”的富人,他們嚴格、執(zhí)著地履行工作倫理并獲得了回報。時過境遷,大眾崇拜的對象開始變成財富本身——財富是最夢幻、最奢華的生活的保障。這就是歐洲社會的現實演變——生產者社會轉向消費者社會。
?? ?消費者社會,與其說經濟增長取決于“國家生產力”,不如說取決于消費者的熱情和活力。消費取代了工作,把個人動機、社會整合和系統(tǒng)再生產鏈接在一起。
?? ?消費者社會,工作仍是生存的源泉,但不再是生命意義的源泉。曾經由專業(yè)能力帶來的自豪感,現在可以從以合適的價格購買精美的商品中獲得——在迷宮般的大型購物中心發(fā)現最好的“店鋪”,發(fā)現推車上最好的衣服或貨架上最好的商品獲得。
?? ?生產者社會培養(yǎng)生產者,鼓勵工作道德、勞動光榮。
?? ?消費者社會培養(yǎng)消費者,鼓勵即時滿足、消費快樂。
?? ?消費者社會中,需要消費者立刻得到滿足。消費應該立刻帶來滿足感,沒有時延,不需要曠日持久的技能學習和準備工作;一旦消費行為完成,這種滿足感就應該盡可能快地消失。想要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需要讓他們不斷地接受新的誘惑,持續(xù)處于永不枯竭的興奮之中,持續(xù)處于懷疑和不滿之中。
?? ?消費者社會中,消費者會主動尋求被誘惑。他們的生活從吸引到吸引,從誘惑到誘惑,從吞下一個誘餌到尋找另一個誘餌,每一個新的吸引、誘惑和誘餌都比之前的更誘人。他們生活于這種輪回,就像他們的先輩,生活于一個傳送帶和下一個傳送帶之間。消費者社會是一個信用卡社會,而非存折社會。
?? ?刺激消費,炫耀未曾經歷的奇景,承諾前所未有的體驗,貶低已經嘗試過的一切,是最有效的。評判世間萬物的標準變成激發(fā)人們感受和體驗的能力——喚起欲望的能力。倫理學賦予工作以最高的價值,美學則把崇高的體驗放在首位。于是,消費美學,取代了工作倫理的統(tǒng)治地位。消費者開始以審美趣味為導向,而不是以道德規(guī)范為導向。
?? ?消費者社會的消費美學,取代了工作倫理的統(tǒng)治地位。
三、新窮人
? ? 在工業(yè)社會時代,窮人是后務的勞動力,促進了以工業(yè)為基礎的經濟的發(fā)展。然而,在“后現代”的消費者社會,經濟不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窮人本身也被視為“有缺陷的消費者”,也就是沒錢消費的人。他們既不被宗教需要,也不被生產需要。因此,他們也就對社會沒有任何作用。書中第二部分“福利國家的衰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國家發(fā)現,為窮人維持高福利對今后的經濟發(fā)展并無幫助。這使得“新窮人”在各種意義上都“無用”。這是消費社會下窮人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悲劇,最終,有史以來第一次,窮人成了徹底的麻煩。于是,針對窮人的歧視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