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你的孤獨,雖敗猶榮》和《他們最幸福》,羨慕劉同十年的自我成長,渴望大冰的十年流浪。更羨慕他們這十年所經歷的所有,所沉淀出來那份成長。
劉同這本書是講了33個有關于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相互獨立,又有關聯,看似散亂,只是因為我們未曾經歷過,而大冰的書是寫的是他作為背包客在麗江的流浪生涯中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兩本書有驚人的相似,寫的都是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只是故事,地點,人物與文字的不同而已。
讀著他們的故事,想像著他們的經歷,我也不禁在想,自己會有那么豐富的經歷嗎?其實我是一個特別懶得人,以前就想穩定就好,一直沒有什么多的經歷,有時候,想出去,都是要提前思考好多時間,然后就悄悄隱沒了。暑假過去了,看著很多人的說說,去了三亞,去了麗江,去了西藏,去了河北等等,回首才發現自己一直未做的事情全部都被別人做了,我記得《一刻》里有一篇文章,是寫的關于她和閨蜜的兩種不同生活方式。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不是說不去準備,而是說我們不去計劃未來,讓旅途充滿更多的未知才會顯得更有趣。大冰的十年背包客生涯中,也是一直邊走邊唱,期間在麗江開酒吧,街頭唱歌,都是沒有計劃過的一些旅行,還有穿著單衣就搭車進藏,所有的所有,都顯得那么新鮮,你會說他有錢咋還這樣做,其實每次旅行,大冰都會把銀行卡和現金都放下,只有一張單程票而已,內心強大,生存能力強的人,比比皆是,我們之所以一直計劃,未去行動,就是因為我們不敢去面對那些旅途中的未知,想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卻因為顧慮種種,而把很多的想法都埋沒。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很多的時候,我們身處這個社會,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事情而忘記了我們本來的想法,有的時候反而不如一些臨時需要去做的事情,做的及時。至于為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因為有些事情不是那么著急,我們總以為自己還有時間,到頭來才發現,我們卻在被這個社會同化。
時間過得很快,一年時光匆匆過去,我們卻就這樣悄悄的走過一年,沒有留下痕跡,沒有收獲更多,是不是值得思考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