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應該是屬于全人類該謹記的歷史。
曾記得2009年到南京出差,某日想到紀念館參觀,到達后被告知每逢周一是閉館日,便惋惜離開。近日,購買了張純如《南京大屠殺》一書,拆開封膠后就猶豫放下,害怕自己承受不住這恐怖的過往。但有一天小孩拿起了來看,我連忙阻止,我認為這樣沉重的歷史,還是先由我轉述給他聽吧,于是我拾起而閱。以上,是為緣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南京大屠殺》作者是美籍華人張純如,生于1968年,于2004年自殺身亡。全書由平民視角、救援視角、日軍視角三部分構成,在鋪開描述前,作者先敘述了二戰前日本走上侵華的背景。19世紀末期,日本統治階層及武士階層苦于本國在大國戰爭之間的落后差距,苦練兵力,大修重武,在一戰期間陸軍、海軍實力得到極大提升,在大戰中屢屢獲勝,先后從中國、俄國、朝鮮等過獲得大量資源,尤其記得《歷史深處的民國》當中,袁世凱在朝鮮就日本干預朝鮮內政之事發起戰爭,當時實力上已落后于日本,后被緊急調回朝廷(當時袁世凱也建議效仿日本,建立軍隊“四校”)。自此之后,中日甲午戰爭等中國戰敗,割讓了大片土地、資源等予日本。
一戰的軍械重工業使得日本經濟急劇起飛,但也因為一戰的結束,使得大批原有軍工人員下崗,另外,日本在一戰時期蠻橫的處事方式另國際社會對其區別對待,不愿意與日本人做生意或購置日本生產的物品,恰逢趕上經濟危機,日本經濟急轉直下。此時,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再次占據社會主流,認為只有擴充領土才能使大和民族再次騰飛,便借機踏入中國領土,1937年的918盧溝橋事變則是拉起了侵華戰爭的序幕。好比一滴墨汁落入水面,恐怖即將四散蔓延。
猶記得當時日軍的石井將軍,認為戰爭是雙方實力的較量,在對待敵軍、戰俘等問題上,保持著應有的道德要求。而剛好此時,裕仁天皇卻因要其親皇贖罪,將其派遣到中國來擔任總指揮,結果,書中提到,其參謀長認為要養活幾十萬俘虜的代價太大,便私自下格殺令,當時日軍在上海遭遇很大的打擊,這次進攻南京,著實帶著憤怒和報復的心態,于是,種族主義、男權主義、憤怒和報復等復雜的情緒交加,人類歷史恐怖的一幕即將來臨。此時,國民軍隊人人自保,蔣介石利用手段讓唐生智留下抵抗日軍,幾十萬軍民在他領導下浴血奮戰,即使前途未仆生死不明,眾人著實以抵抗日軍侵略為己任。可惜,蔣介石卻多次下令唐生智撤離,告知留得青山在,便可青山再起。唐生智多番由于,終于在最后一刻選擇逃離,至此,幾十萬軍民軍心渙散,各自逃命。本書沒有講述唐生智逃離后的境況,但我覺得,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逃避不能抹殺的惋惜。歷史真的沒有如果,但也不妨我們假設一下,唐生智沒有選擇逃離,沒有選擇拋下南京,拋下幾十萬軍民不顧,即使器械實力不如日軍,奮死抵抗入侵敵軍,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悲劇能不能避免,至少,大家都是為國捐軀,而不是在好無反抗之下被日軍屠殺!沒有如果,即使我在當時,或許也沒有這種魄力和能力,去為實現報國而捐軀,需要顧慮的真的很多。
二戰之后,無論是靖國神社、日本政界的詭辯、教科書的故意誤導、還是媒體的宣傳,已經將南京大屠殺的實情掩蓋得面目全非。世界知道盧旺達大屠殺、知道納粹屠殺猶太人、知道南斯拉夫大屠殺,卻對南京大屠殺知之甚少,隨著受害人減少,張純如緊張意識到,必須要對南京大屠殺進行系統收集和整理,將南京大屠殺的真實面目公諸于世。
書中太多文字、圖片,使我不敢直視,不敢全閱,翻動書頁的手指會在不經意間抖震,總在思考究竟是怎樣的力量在驅使著這群人完全無視最基本的倫理道德,去踐踏大地的生命。裕仁天皇?日本內閣?武士道?親王總司令?本書略有提及,但我未形成最根本的理解,陰謀論使我認為,總有那么一股力量,在驅動著日本,驅動著這場戰爭,驅動著這群軍人走在非人類倫理邏輯的道路上。
總想記錄下些什么,但以這個開頭,不覺有些沉重,然而這是不得不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