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孩子平時根本不喜歡閱讀,家里書買的不少,可常常是半年過去,書基本還是新的。
我反問這位朋友:平時你們做父母的愛看書嗎?
這位朋友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我們還真的不看,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吃飯洗澡,看會電視,上床后玩會兒手機就睡了。就是周末,也是幾個朋友聚在一起,玩玩麻將就過了。
這是現在這個社會,大部分父母的日常生活,最明顯的特點是,業余活動里有看電視,有玩手機,有朋友聚會玩麻將,但是很遺憾,偏偏就沒有看書這一項。
作為家長,平時自己都不碰書,卻抱怨孩子不愛閱讀。
2.
回想起來,我還是很感激我的父母,雖然他們沒什么文化,卻在我很小的時候就鼓勵我看書。
記得那時爸爸在鎮上的糧店工作,他每次回家,總是帶回很多單位淘汰下來的書和報紙,然后把那些書報零散地堆放在堂屋的一張舊竹床上。
那個年代的書和報紙還沒有現在那么多花樣,父親帶回來的大多是《半月談》、《人民日報》,偶爾也有一兩本《故事會》,稍稍文學化一點的,是一種叫《十月》的小說月刊。對于讀小學的我來說,這些刊物里的篇章大部分都不能理解,字也有很多不認識,但我總能從那堆書報中,找出一兩篇或是一小段能讀懂又感興趣的文字。每當這時我都如獲至寶,反復閱讀。
父親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帶我上街,必先去一趟書店。在親朋眼里,父親是一個節儉到可稱之為吝嗇的人,一件工作服,可以穿上十多年,哪怕上面的扣子都換成了不同的顏色和形狀,還是舍不得丟。可是對于我買書,卻從來沒有限制。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堅信,看書一定能增長知識,所以每次只要我挑中的書,父親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下。我們家有位親戚曾經笑話父親,花那么多錢給孩子買一堆廢紙,還不如買點吃的穿的,父親聽了,笑著搖搖頭,不做辯解,下次上街依然給我買。
我母親是個完全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可是對于書,卻有種執著地崇敬。每次我看完書亂丟,她都會在后面幫我收拾整齊,偶爾一張我已經用過或是不要的紙片被風吹去門外,她必定會起身追回來。到現在,我家閣樓上還存放著我的小學課本。
鄰居家小孩最羨慕我的,就是我只要在看書,就不必參與任何家務和農活。雙搶是農村最忙的季節,鄰居家的孩子們,都要參與到送茶水、曬稻谷、洗碗之類的輔助工作中。可是我不用,只要我趴在堂屋那張舊竹床上看書,母親走路都是輕輕的,生怕吵了我,就是剛剛下了雞蛋、扯起嗓子得意賣弄的母雞,也會被母親趕出很遠。
我堅持到至今的閱讀習慣,應該就是在童年時期養成的。
3.
我二十多歲時,曾經在貴州的一所山村小學呆過一年。
那個山村真可謂窮鄉僻壤。村民們住的,大多是石頭構建的房屋,條件稍微好點的,是土磚房。吃的除了紅薯、土豆、就是玉米。如果出遠門,要先坐一個多小時的拖拉機到達鎮上,再從鎮上坐每天來回一趟的班車,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到達縣城。
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山村,在一所只要幾十個學生的小學里,卻有一位盡全力支持學生們閱讀的校長。
在那個幾乎與世隔絕、書報匱乏的小山窩,校長隔一段時間像變戲法似的,從突突突的拖拉機上,卸下一摞舊書舊報。這些書報雖然陳舊和殘破,但是卻都是孩子們愛看的《小溪流》《故事會》或《少年文藝》之類的。好幾個月后,我才知道,那些書報,是校長舟車勞頓地到縣城的廢品收購站買的,每次去縣城,他都要特意住一晚,好讓自己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成山的廢紙堆里,挑選適合孩子們的書報。
書報運回來后,校長就隨意擺放在教室后墻邊一排廢棄的課桌上,學生們可以在課余隨手翻閱。孩子們畢竟是淘氣的,常常會把書報翻閱得亂七八糟,有的甚至偷偷帶回家給媽媽或奶奶剪鞋樣。校長見了,最多是提醒值日生稍作整理,并不責怪和抱怨,再隔一段時間,依然會繼續從縣城運回書報。
許多年后,我聽說那個小山村出了好多優秀的人才,還有幾位作家。
4.
我不知道我在前文提到的那位朋友,看了我的這些經歷后,會不會有所感觸。
孩子出生后,第一個接觸到的就是父母,其行為習慣的養成完全在于父母的影響和教導。一對下了班就看電視玩手機,周末和朋友聚會玩麻將的父母,給孩子的熏陶中壓根就沒有閱讀。就是偶爾有興趣給孩子買點書,孩子翻幾下后,抬眼看到父母在玩手機或看電視,也不會認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說不定隨手就把手上的書丟了,轉身去做別的。
其實提高孩子閱讀興趣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在家里觸手可及的地方,如沙發、茶幾、床頭甚至廁所,隨意擺放幾本孩子可能感興趣的書,讓孩子在做完作業或感覺無聊時,能夠隨手抓起一本書就看。
再一種就是陪孩子一起去買書,而不是你買好送給他。天氣好的周末,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逛逛書店,挑選各自喜歡的書,然后去麥當勞或者餐廳吃點東西。這時候你會發現,在等餐的時間里,孩子已經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挑選的書開始閱讀。
讀書的姿勢也很重要,有些家長總是希望孩子看書時坐的端端正正,這看似態度認真的閱讀姿勢很容易讓孩子覺得疲憊。其實閱讀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只要孩子自己覺得舒服,坐著躺著趴著,或是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都是很美妙的事情,父母只要及時提醒孩子注意放松眼睛就行了。若是炎熱的暑假,父母與孩子每人抱一本書,歪在空調房或樹蔭下各自閱讀,讀累了放下書小瞇會兒,豈不是很愜意的光陰。
我少年時期,曾經在暑假的某一天,抱著《紅樓夢》去家附近的水庫堤上讀,一天下來,書讀去很大一部分,人也覺得無比舒暢。
《塔里木》里記載:
猶太人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會在書上涂上蜂蜜,讓孩子去舔,就此讓孩子記住,書是甜的。并且告訴孩子,當戰爭或災難來臨時,不要忙著收拾金銀細軟,這些物質上的東西都不重要,但書一定要帶著,因為知識就是力量,有了知識才會有財富。
這個災難深重的民族,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內,重新傲立于世,是與這個民族根深蒂固的閱讀精神密不可分的。
閱讀是增長知識、拓寬視野、與大師進行靈魂交流的重要途徑。要想你的孩子愛上閱讀,就去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然后放下你那些毫無意義的業余活動,和孩子一起讀書。記住,一定是和孩子一起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