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中國算是博大精深,很多人都這么認為,我也這么認為其實。只不過我了解的并不到位,所以只能說這事小事兒了,目之所及罷了。
那么重點來了,其實我不咋喝酒,但是我家釀酒。說起釀酒,在我們那兒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因為幾乎家家都會釀酒,也有一套完整的傳統的釀酒器具和確實值得稱為工藝的程序。
習慣性的將家鄉稱為老家,可能是在外流浪太久,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是喜歡將現在的落腳點與家鄉做對比,于是乎衍生出了"老家"這個代名詞。老家釀酒以柿子為原材料,偶爾會加入少量的拐棗(一種味略甜,長得彎彎曲曲的東西),并不常用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材料。所以酒味的醇香并不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主要是酒味的醇香是需要品鑒的,想象并不是萬能的!(容我自豪的哈哈大笑幾分鐘。。。)
家鄉的柿子長得很憨厚,正如家鄉的人一樣淳樸,結了滿樹的青果,與稱得上肥大的葉子相間,柿子酒就源自這滿山遍野的柿子。
說的是喝酒這件小事兒,那釀酒勢必算得上件大事兒,且必須高度重視,要不喝酒這件小事兒肯定不會愉快的發生啦。
家鄉把釀酒叫作“燒酒”,顧名思義就是用柴火高溫燒出來的,其實是一個蒸餾的過程。釀酒必備的物料:柿子、酒曲子、麥子殼、燒酒的jing子(這個物件讀音明確,但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來表達,可能與方言表述有極大的關系)。摘回來的柿子需要切成小塊,拌上酒曲子和麥殼,促進其盡快發酵,最終燒出來的酒的口感和度數與發酵的時間及程度有極大的關系,這是一個關鍵點。
燒酒也是交流情感的事兒。燒出來的第一杯酒是要敬天敬地敬灶神,以表達對這一杯酒來之不易的一種情感;第二杯酒家人每人喝一口,濃情于酒,家人之間的情感表達就是如此具有儀式感和簡單。每逢誰家燒酒了,主人一定會給鄰居送一碗去,聊聊今年的收成、村里村外的大情小事,這碗酒承載了鄰里的溫情,正如酒的口感那樣柔和而下肚之后熱烈的情狀。
許久不見釀酒的熱鬧了,或許是幾年沒在燒酒的時節回老家去,以至于錯過了一場場精彩工藝展示。又或許是機器所釀之酒早已侵入鄉村的傳統,沖走了那些僅存的醉人的酒香。
我只看到了結果,一種我內心十分拒絕的場景,因為不想家鄉輻射外出的追求人生、創設新生活的游人們的一絲絲牽掛一根根消失。心中是莫名的悲傷,眼睛停在角落被塵封的物件上,暗自獨想,暫且能做的是有機會用相機記錄下還未徹底消失的一柴一酒,惟愿鄉情隨酒香一路淡淡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