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那些事

我的爺爺40年代初從山東,來到東北吉林省輝南縣蛟河口鄉。剛開始他給人家扛活吃勞金,后來自己種菜,逐年擴大規模,成了大肚子街有名的李家大菜園子。特別是與我后奶奶結合后,日子過的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他們覺得身邊沒有親人,又沒個孩子,感到寂寞,又聽說我們五口人在山東生活艱難。基于此,1960年春節剛過,我后奶奶回山東把我和我姑家的三口人接到東北。翌年春天,奶奶領著我又回一趟山東,把我父母和弟弟妹妹四口人一起接到東北單過,我還是跟爺爺奶奶在一起。

我爺爺沒念過書不識字,嘗夠了沒文化的苦頭,要寫封信還得求先生,因此把我念書識字格外放在心上。1961年9月,讓奶奶把我送到蛟河口中心小學念書。我由家門進校門,誰也不認識,開始很受拘束,少言寡語。放學站排時,發現不少人都在看我,有的人還指著我說:“你們看,就是他!在學校還穿活襠褲呢,不嫌害羞!”同學們的嘲笑,把我羞得無地自容,要是有地縫都能鉆進去。回到家氣囊囊的跟奶奶說:“明天我不去上學了。”奶奶問:“為什么?”我回答:“大伙都笑話我穿活襠褲。”奶奶說:“剛上學就開始逃學,那怎么行!”不管奶奶怎么三番五次用好吃哄我,還是用好話哄我,就是不去上學,在家玩了一個星期。后來奶奶不以為然的笑著說:“不就是褲襠有個口嗎?我給你縫上不就得了。”我看奶奶真把褲襠的口縫好了,這才放心的去上學。記得那時小學一年級,學的是國語、算術。國語很簡單,每課的字不多,直到現在我還能背下來:人,一個人,一個人兩只手,人有手會做工,工人做工農民種地我去上學,-------。每天放學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作業寫完,然后再去玩。晚上睡覺和爺爺在一個被窩,睡前總是要把一天學的字,用手指在爺爺的后背上寫一遍,主要是向爺爺顯示自己。爺爺樂得跟奶奶說:“咱孫子才上了幾天學,就認了不少字,將來肯定能有出息。”一至三年級時,我沒有負擔,無憂無慮,除了學習就是玩,家里活用不著我,頂多幫奶奶收拾桌子刷刷碗。所以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全班五十多人,每次考試都在班里名列前茅,有一次年終考了全年級組第二名。小時候,我在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的眼里是個好孩子,在老師的眼里是個好學生。

念二年級時,我班有個叫徐德林的同學,他比我大兩歲,是個降級生。老師每次叫他到黑板上做題,他都不會,把老師氣得沒辦法,不是用教鞭打,就是用皮鞋踢他。不知咋的,他一聽到老師叫他的名字,就嚇得渾身哆嗦。看他每天上課也和大家一樣,坐在桌上聽講,本來挺簡單的題,可一到前面就糊涂。我看他在黑板上很長時間作不上題,就替他著急。回到家把這事跟爺爺說,爺爺認真地告訴我:“咱不能瞧不起人,笑話人不如人,要多幫助他才對。”后來,我在課后找他說:“上課時一定要注意聽老師講課,精神不能溜號,課后要多寫多練,到黑板上答題不要緊張。”以后看他聽了我的勸告,學習有了進步,我很高興。

我學習好,又老實,守紀律,念二年級時,我就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隊,當上了小隊長,后來又當上了中隊長、大隊委員。學校開運動會時,都要檢閱少先隊,我戴上隊干部標識,走在隊伍前頭,當經過主席臺前,我格外挺胸抬頭,接受檢閱,內心感到無比高興和自豪!

我念三年級時,就學著寫信,那時我會寫的字還不多,給關里我大爺爺、大爺、叔叔寫信時,爺爺說一句我寫一句,碰到不會寫的字,就先留個空,問過肖爺爺回來后把空填上,然后再念給爺爺聽。后來,我識字多了,寫信就容易了。通過寫信,我逐漸地悟出了寫信的格式。每次關里來信,不用再求肖爺爺了,都是我念給爺爺聽,有的字不認識,就順下來,爺爺能聽懂是什么意思。我還常幫鄰居們寫信,他們都稱我是“小先生”。

我家很窮,買不起好鋼筆。念四年級時,看到人家孩子上學,都用上了自來水鋼筆,非常羨慕。但看到爺爺奶奶掙點錢很不容易,我不敢管爺爺奶奶要錢買,每天上學都是手里提溜個墨水瓶,里面裝的是買塊染料兌水自己做的墨水,買個筆尖插在秫秸亭上就是我用的鋼筆。后來我念到五年級時,奶奶領我去了供銷社,問我要什么樣的鋼筆,我認真的跟奶奶說;“我要派克鋼筆”,從此,我才有了自來水鋼筆。后來,奶奶回關里家時,又給我捎來一支叔叔用過的自來水鋼筆。

我爺爺雖然不識字,但是他能講《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里的好多故事。如“三請諸葛”、“草船借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趙云救阿斗”、“孫悟空大鬧天宮”等等。冬天,吃完晚飯,我院的小孩都愿來我家聽我爺爺講故事。他還給我講關于農業生產方面的諺語,特別是二十四節氣歌,講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現在我還能背下來: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正鏟地,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叉好,冬至不行船,小寒冰如鐵,大寒到過年。

爺爺還教我背《三字經》《弟子規》,給我講如何做人、做事。從小在大人的教育和感染下,使我養成了勤快、愛勞動的習慣。記得我念四年級時,就跟大人學著干一些零活。我很聽話,讓干什么,就干什么,從不跟爺爺奶奶頂嘴,不惹他們生氣。每次爺爺奶奶叫我做什么,我都痛快的答應著,唉!然后痛快去做,所以爺爺奶奶都很喜歡我。到了春天,菜園的活挺多,看爺爺奶奶一天忙得不著閑,忙完了園子活還要去很遠的山上種地。就讓奶奶早晨起來做飯時,順便把我叫醒,去菜園里揀石頭、摟草。到了夏天,中午、晚上放了學,趕忙去園子薅草,菜畦子里的小草薅了一遍又一遍,特別是中午那陣,火辣辣的太陽曬得我直冒汗,但一想到能讓爺爺奶奶多休息一會兒,感到非常高興。

爺爺還常跟我說:“莊稼是枝花,全靠糞當家,種地不用糞,等于瞎胡混。”冬天和開春的早晨,我看他每天挑著筐,到處去揀糞。我放了寒假,就用木板釘了個小爬犁,編了個大筐,每天拉著走街串巷去揀糞。那時大肚子街大大小小胡同、犄角旮旯,沒有我走不到的地方。時間長了,許多年齡大的老人都認識我,夸我說:“李家菜園的大孫子是個好孩子,真勤快,能干活。”一個寒假,我就揀了兩千多斤糞。爺爺看我天天揀糞樂得夠嗆,學校知道后,校長在全校大會上還表揚了我。

我還經常跟爺爺到山上去干活。有年春天,爺爺趕著牛車拉著種子和曬好的大糞干,到黑瞎子望溝里種苞米。正趕上我星期天不上學,也跟去幫忙。爺爺扶犁把地扣完后問我:“你能點種還是抓糞?”我看爺爺太累了,就連忙說:“還是我抓糞吧。”爺爺在前面刨埯,我在后面用手一把把地把糞抓到埯里,再用腳踢上點土,然后他在后面把種子點上。干了一會兒,爺爺關心地問我:“你累不?要累了就歇會兒。”我說不累。到了中午吃飯時,又跟我說:“要是累了,下午你點種吧。”我又說不累,一直干到快黑天。回到家奶奶心疼的問我;“孫子今天累了吧?”我響快的回答:“一點不累。”其實胳膊挎了一天糞筐又酸又疼。爺爺樂呵呵的跟奶奶說:“咱孫子真行,抓把糞一點也不嫌臟不嫌累,今天可幫我大忙啦!”

爺爺還教我許多生產知識,他常對我說:“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頓。”意思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他還說:“立夏到小滿種啥都不晚”“過了芒種不可強種”。意思告訴我,過了芒種,種了也白種。在我念五年級時,春天放學后,拿起鎬頭,趕忙上山開荒種地。炎熱的夏天,不怕太陽曬,鏟地、背壟、追肥,種的苞米每年都能拉三、四牛車。我還種了豆角、蘿卜、香瓜、西瓜、花生、向日葵等。我小時候開荒種地,在東山、大梨樹、暖水河子、西老人溝、釣魚臺……,到處都灑下了我小時候開荒種地的汗水,留下了我的足跡。秋收時,爺爺奶奶看到我從地里收回的累累碩果,樂的不得了,同時也使我嘗到了勞動的甜頭和樂趣。

我家菜園每年都種好多大蒜,到了夏天,起后在地里曬曬放在棚子里,插閑空再編成辮。我放暑假,正是個雨季,爺爺就教我編大蒜。就好像女人編辮子似的,把一頭頭大蒜編成辮,一辮50頭,然后把兩辮合成一辮,邊編還要邊續根三棱草,以增加蒜辮的拉力。我跟爺爺奶奶起早貪黑,一連編了好幾天才編完。到了冬天光大蒜就掛了半菜窖。

“百善當頭,以孝為先”,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天經地義,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從小就聽爺爺教悔:不論做什么事,不管走到哪,心里都不能忘了老人,有好吃的先讓老人吃。他還給我講“臥冰求鯉”的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王祥的小孩,他生母有病早逝,后母不喜歡王祥,常在他父親面前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故而失去了父愛。無論父母怎樣對他,他待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順,精心侍候,很聽后母的話,后母讓他做的事他都盡心做好。

一個寒冷的冬天,后母生病想吃活魚,讓王祥去河里捉。當時天寒地凍,所有的河流都結了厚厚的冰無法捕捉,王祥為了得到鯉魚,使后母滿足,脫下衣服臥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溫溶化河冰,凍得他全身發抖,但仍然忍著、忍著,突然間他身下的冰裂開一條縫,從裂縫處躍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的捉住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后母吃。后母吃了鯉魚湯病好了,從此一家三口和和睦睦,王祥孝敬父母的故事傳為佳話。聽了這個故事,我很受教育和啟發。

農村單干時,我姑姑家在黑瞎子望溝里種地,放暑假我到他家玩,姑夫種的香瓜熟了,第一次就摘了十來個,都不舍得吃。姑姑認真的對我說:“這瓜你拿回家,先給你爺爺和奶奶嘗嘗。”我挎著裝香瓜的筐,一路上瓜香四溢,微風吹過,香味撲鼻,使我垂涎欲滴,饞的真想吃一個,可一想起姑姑囑咐的話,大人都沒吃我怎么能吃呢?到家后我把筐交給了奶奶,并說這香瓜是我姑父種的,剛開園,摘了幾個,姑姑說讓你和爺爺嘗個鮮。吃完晚飯后,我看爺爺奶奶要吃香瓜了,就趕緊到外面躲了起來,約末他們吃完了我才進屋。一進屋,奶奶問:“你姑姑她們吃了嗎?”我說:“這瓜在那誰也沒吃,拿回來讓你倆先嘗嘗。”爺爺笑盈盈地說:“你也來吃一個吧”我這才拿了一個最小的吃。姑姑對于父母的一片孝心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

我家有條大黃牛,全靠爺爺飼養,每天不是去放,就是割草喂。還要在菜園或去山上干活,忙得不可開交。為了減輕爺爺負擔,騰出空干別的活,放了暑假,我就承擔了喂牛的活。晴天我上山放,雨天我割草喂,每天還要牽到河邊飲一遍,我還習慣的打掃一遍牛圈。有一次我干完活,從牛后面去看牛槽里還有沒有草,沒料到牛急了,從褲襠間把我頂了起來。我趕忙喊在一旁干活的奶奶。“奶奶,奶奶!”奶奶一看我騎在牛脖子上,兩手把著牛角,可把她嚇壞了,拿起棍子去打牛,牛一看不對勁,低下頭把我放下來。事后奶奶囑咐我說:“以后注意點,沒事兒別在牛旁邊玩,給牛拌草一定要拿個木棍。”

我看奶奶做飯沒有引火柴,點不著火,灶坑冒煙把她嗆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為了做飯好點火,不讓奶奶再受罪,我跟鄰居王金秋搭伴,每天早晨天不亮起床,到東山上割蒿子,一天割四捆,用背扦子背回家。開春季節,山上還有雪,奶奶放心不下,做好早飯后,趴在墻頭向山上望,一直等到我回來才放心。我吃完飯,趕緊背起書包去上學。

我從小就愛琢磨事,興趣愛好比較廣泛。在外面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還是遇到什么喜歡的東西,回家后,總想研究研究。

有一天,我在街上看見賣的蘇雀,紅肚皮,紅腦殼很好看,叫起來也很好聽。我想得到養著它,可沒錢買。回家后,我邊扎鳥籠子邊琢磨,把鳥籠上面留個孔,再做個翻板安上,上面放上谷穗,鳥來吃食掉進籠子,翻板馬上又恢復原樣,鳥飛不出來。我把做好的鳥籠子,放在場院的草垛旁,不到半天時間,籠子里就進了好幾只鳥。樂得我趕緊拿回家給爺爺看,爺爺表揚我說:“你真能,研究成功了!”

一天,我去河東村,一個叫王永貴的同學家玩,見他正在拉他自己做的二胡。我不僅佩服他,而且羨慕的不得了。我想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二胡,可那時候我家比較困難,不可能向爺爺提出買二胡的要求。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回家后,我找了根竹筒,求王永貴照二胡長短鋸了一截,鉆上眼。又找了根木方,用刀削,用砂紙磨,做了二胡的柄。到生產隊飼養場,從馬尾上剪了幾根馬尾毛做弓子。沒有蛇皮,上山捉了只賴蛤蟆用蛤蟆皮代替蛇皮,糊在竹筒上,在王永貴同學的幫助下二胡做好了。我先拿給會拉二胡的李兆信爺爺看,并讓他教我拉二胡。他拉了一段“蘇武牧羊”,然后跟我說:“二胡的音質還行,做的不錯”。他教我拉的第一支曲就是“東方紅”。自己做的二胡雖然不好看,但我很得意,就當做了個玩具吧。

我小時候還喜歡編筐窩簍。一看見人家編筐就很羨慕,蹲在旁邊看不夠。回到家,上山割榆樹條學著編,第一次是編了個小背筐,編到最后不會收口,就拿到李爺爺家(李善平的父親)請他手把手教我編沿,他一邊教還語氣親切樸直地跟我說:“編筐窩簍全憑收口,編筐不會擰沿餓死一半”,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收尾很重要。筐編好后,把我喜歡的不得了,拴上繩子,背著上山采山菜、揀蘑菇、揀核桃。后來我又學著編糞箕子、土籃子、挎筐、篩子、笊籬等。不僅能用榆樹條編,還會用柳條、苕條、椴樹皮編。

我看見別人上山放牛拿著蓑衣,晴天坐著,雨天披著挺好。我趁三伏天到草甸子割老表蓑,學著編蓑衣,一連編了三個。帶著蓑衣放牛,晴天可以坐著休息、鋪在地上睡覺,雨天不僅遮雨還能擋寒。大人夸我悟性強,心靈手巧,干啥像啥,一看就會。我覺得世上沒有難的事,只要細心鉆研,別人能做的事,我就能學會做好。

我家的鍋灶一碰上西北風,就犯風,奶奶點著火時,順灶坑門一陣陣往外竄火冒煙,有時把奶奶嗆得飯都不能做。有一天,我把煙筒扒了,正巧爺爺從外面回來趕上,很生氣的問我:“你把煙筒扒了干啥?”我說:“研究研究,修一修。”他又說:“瓦匠都沒修好,你小孩子家能研究出個啥名堂,真是胡鬧!”我看了又看,琢磨來琢磨去,發現煙筒跟下坑淺,煙筒脖留的眼太大。猜想可能毛病就在這。于是,把煙筒跟的坑掏深了點,又把煙筒脖的眼砌成二碗口大,還檔上一塊迎風石,這回比以前好燒了,但有時還是有點截火。后來上山打柴時,揀了一根中間有洞的倒木,在洞里面點火又燒一下,當煙筒管接在煙筒上,又把灶門扒后,砌低了、小了點,這回什么風都不犯,好燒了。把奶奶樂得跟爺爺說:“別看咱孫子年紀小就是比你強,好幾年不好燒的鍋灶,讓他修好了。”

冬天,看到別人拉著小爬犁上山揀柴我挺羨慕,我也學著做爬犁。上山砍了兩根擰勁子做轅子,回來用稻毛火烤好再慢慢煨個彎,等涼透后,按需要尺寸鑿上卯,兩根橫承鑿鉚要帶奓,再把四根腿據上榫釘到橫承和轅子上,爬犁就做好了。但兩根轅子接地跨度必須一尺八,大了小了不隨號不好使。放了寒假,我和弟弟拉著自己做的小爬犁,到十幾里遠的山上揀柴,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一個假期就揀一垛柴火。有一年,我和弟弟一直揀到臘月二十三。要過年時,開始劈柴火,劈出的暴馬子柴,專留過年三十晚上煮餃子燒。暴馬子點燃后,嘎巴嘎巴響,就像放小鞭似的,為過年增添了喜慶氣氛。

在我9歲時,養了一條狗,由于他身上的毛多半是白色,又帶點兒黑的,所以給它取了個名叫“花花。”

花花兩年后長成了大狗,有三尺多長。二尺多高,胖乎乎、虎頭虎腦的,兩只大耳朵,走起路來忽閃忽閃的,長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靈敏的鼻子不住的翕動,掃帚似的大尾巴,不時的搖來搖去,它叫起來罕聲罕氣的,生人見了它真有點兒發畏。

花花很聽話,我放學回家總愛跟它玩兒,讓它干啥,它就干啥。你用手摸摸它的頭,它就伸出舌頭舔舔你的手;手在它頭頂畫個圈,他就趴在地上打個滾兒;讓它握握手,它就把前爪伸到你手上;要是抱抱它,它就偎在你的懷里直撒嬌又舔你鼻子又添你臉,要是小雞進了園子,手朝雞一指,它像明白什么意思似的,立馬跑去把雞攆走,可聽話了。只要我不上學,我到哪,它就跟到哪,陪著我上山放牛、揀柴。我一個人上山,有時貪了黑走在大樹林里,讓它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著,離它遠了,它就等我跟上來再往前走。覺得有他在我身邊壯膽,什么也不怕,它真是我的好伙伴。

花花平時在家總愛趴著,常閉上眼睛睡大覺,可外面來了陌生人,他立刻“狺狺”不停,仿佛是在告訴家里主人,來客人啦!當我出去迎接時,它馬上停止了叫聲,跟在客人身后尾巴搖來搖去。但一看客人提著東西往外走時,沒有主人的話,花花是不答應的。花花不偷食,我家好吃的放在那,它都不看一眼,再好的東西,不是主人給的它不吃。人說狗通人氣,這一點也不假。像花花這樣的狗,我怎么能不喜歡呢?

我從小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所以對奶奶印像特別深。她個子不高,長的挺瘦是個小腳,外表一看挺嚴厲,可她心地非常善良,誰都夸她心眼好。她有個特點,就是愛管閑事,不管家里還是外頭的事她都管。誰家的孩子要是爬墻頭跳杖子,只要讓她看見,就難逃脫,拿著大煙袋或棍子又罵又打,我們院的小孩都望她害怕。尤其是范玉文、李小軍這兩個淘小子見了她,像老鼠見了貓似的規規矩矩,就連我和弟弟大妹妹都一樣怕她。奶奶對我的要求很嚴格。放學后和晚上八點前必須回家。有個星期六的下午,放學后,我和弟弟去大河洗澡、釣魚,被她發現后,拿著大煙袋,圍著磨盤轉圈攆著打我倆。直到我倆認了錯,表示再也不上大河洗澡了,她才消了氣。

奶奶是個能人,會接生、會看小孩的一些小病,而且都是盡義務不收錢。就拿接生來說,還經過縣正規培訓呢。所以我家半夜三更經常來人敲門,他不管天黑、下雨、下雪、刮風,二話不說挾起她的小包,就跟人家走了。那時在大肚子街,她的接生技術,是比較好的,遇到難產和其它一些難題,都能處理。小孩生瘡長癤子,頭疼腦熱,咳嗽等小病都能治。有一家生小孩難產,來請我奶奶,她去后不用分說手到病除,母子平安。正因如此,來我家感謝她的人挺多。一年接的點心、水果吃不過來。特別到了過年,來感謝的人更多。在那個年代送包點心、買斤水果就不錯啦。

? ? 奶奶還會做刀口藥。她每年都讓我捉幾只老鼠崽(沒長毛的老鼠)要點生石灰,裝進豬苦膽里,吊在屋檐下,干后研成面備用。記得我念五年級的秋天,學校組織割柴火,上山前和同學打鬧,我帽子的帶被拽掉了一頭,戴著不得勁,另一頭用手又拽不掉,就用鐮刀割,不小心用力過猛,把左手二拇指削的露了骨頭,鮮血直流止不住。我嚇得趕緊跑回家讓奶奶看。奶奶拿來她做的刀口藥,往我手指上撒,邊撒嘴里還嘟囔些什么(就好像在念咒語)藥撒在刀口上,血立馬止住也不疼了,過兩三天傷口好了。每年秋天,她還讓我割益母蒿她熬益母膏、五月節捉癩蛤蟆嘴里放墨塊吊起來,日后用來治小孩痄腮(腮腺炎)......

那時,我院前后住著十四戶鄰居,相互間處的都很好,大家都比較善良,有困難不用開口,許多人都去幫忙。有一年,我家的房子漏了,準備修一修,爺爺先是找了幾個人,后來有的聽說,一下來了七八個,有的鍘草、有的繕房、有的抹墻,沒用上一天功夫,就把房子修好了。還有一年,奶奶回了山東,爺爺那時當閭長,晚上常出去開會,我一個人在家害怕,那時我家住的比較背,過墻就是亂葬崗子,夏天常看見“鬼火”在墳圈里跳來跳去。便求比我大幾歲的鄰居王金秋、李國榮跟我作伴。他倆沒啥說的,晚上睡覺前還幫我復習功課,直到奶奶從山東回來。我覺得,那時的人真有人情味,人與人之間都非常近邊。我覺得在五十年代那時,人與人的感情都是樸實善良的,大家的心都是清澈透明的,雖然生活都不怎么好,但是都其樂融融。在這院里大人沒有吵過嘴、紅過臉的,小孩沒有偷摸、打架的,鄰里之間不分你我。孩子要是到哪家玩,趕上飯時,讓吃就吃,誰也不計較誰。在商品經濟社會里,過去人與人之間那種樸實熱乎勁不見了。現在離了錢不行,不用說別人,就是自己的父母、親兄弟、姐妹,沒錢也不好使。

我們院里,有個爺爺叫肖祥云,是個老保學,寫一手好毛筆字。一到過年的前幾天,爺爺就讓我,把他請到我家寫對聯。要寫幾幅,都貼在哪,告訴他就行了,至于寫什么詞,就不用管了。我幫他研墨、裁紙,寫完晾上。肖爺爺裁紙有個竅門,用線不用刀,這對我來說還是第一次見到。他把紙疊好后,穿上線,按住線頭一端,扯另一端線頭,裁的紙又快又齊。過年時,我們院鄰居的對聯都求他寫。

在小學時我有一位老師始終忘不掉,那就是我六年級時候的班主任——李春光老師。她當時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女老師,剛從師范畢業就被分配到我們學校了。她從外表看非常樸素,不愛打扮,但是她平易近人對學生非常和藹,從不訓斥、挖苦人,而且還非常耐心。不會答得題,無論是問她幾遍,從未見她有不耐煩的時候。我們小學畢業后,她就被調到離我們學校很遠的堿水河小學當了校長。由于她對學生好,無論走到哪,學生都會想著她。秋天,我們四個同學搭伴兒,有蔣燦、王集財另外還有一個人忘了叫什么名,步行去看她。為了走近道,我們爬山越嶺,穿樹林,過田地,不怕路途遙遠、道路崎嶇不平,邊走邊問路,到了下午終于找到了她的學校。我們一見到了她,都不由自主的熱淚盈眶,就像好幾年沒見面似的。她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給我們做了好吃的飯菜。晚上把我們安排在學校的宿舍。第二天,我們走的時候梁老師一再叮囑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做國家棟梁之才。”還給我們每人揣了五個熟雞蛋。我們含著淚,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她。直到今天已有50多年了,我還沒有忘記她,因為她在我的心目中是最好的老師。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16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81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41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39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97評論 6 40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2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47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3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6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38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66評論 1 28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44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3評論 2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