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高校里學了9年心理學、在公司里用了四年多心理學的老學長,很想為心理學專業的學弟學妹們寫點什么。
心理學在表面上看是一個頗有魅惑力的學科,可凡是進入心理學科班學習的學生,恐怕多少都有些失落,心理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和神奇,甚至很多時候,它是一門有些干巴巴、松垮垮的學問。
心理學專業在就業市場的吃香程度也只能說一般,對口的崗位并不多。而且,許多初入職場的心理學畢業生會困惑:自己學了背了這么多的心理學知識、理論,可是在實踐中能用得上的也并不多嘛。
所以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學心理學的很多人:到底什么是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
這幾天我回顧自己在用戶體驗行業的從業經歷,終于想通了,答案很簡單,而且回到了心理學的原點:
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掌握了對人的(任何可能的)行為和態度進行實證研究的方法體系。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你在一家賣飲料的公司,現在老板對屬下說,我這里有兩個新的飲料瓶的設計,但是不知道哪個市場銷路會更好,你們誰能告訴我?然后有的員工就說,“唔,我感覺A好一點,因為blablabal”,又有的員工說,“不對不對,我覺得B好一點,因為blablabla”,然后又有員工說,……
這個時候你出現了,你大喝一聲:“你們給我閃開,我來!”當然你并沒有那樣說,其實你是這么說的:“嗯,你們說得都好有道理,我都在小本本上記下來了,不過到底哪個好,既然大家都沒法說服誰,那么就用科學說話吧,來,上眼動儀!”
于是你說服老板,在公司的大會議室里,搞了個超市貨架,上面排滿了市場上常見的各色飲料,然后你隨機選擇一個位置,把設計A的飲料瓶插在那里,拍了張照。然后你又把A替換成B,拍了張照。隨后你又變換了幾個位置。然后你找來了幾十個消費者,開始做眼動測試。通過測試你拿到了基于眼動數據的熱點圖和軌跡圖。
“老板你看,大多數測試者在貨架上尋找B的時候,花的時間比A短,而且一旦看到B,注視的時間也更長,你看,這個地方紅的很厲害……”
老板看完以后,微微一笑,拍了拍你的肩膀道:“嗯,小姑娘很有才啊,貌似很有道理,那么我們就選B咯?”
“那也不是,老大,要確定哪一個設計更好,單方面的證據往往不夠,通過眼動測試我們得到的只是客觀數據,我覺得我還需要一些主觀數據……”
“主觀數據,什么是主觀數據?”
“主觀數據就是看消費者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呀,只不過我們學心理學的人還能把他們的想法定量化!”
“真的假的?”
“對啊,這就是我們上過的一門課,叫《心理測量學》!”
于是,你又搞了好幾個研究,一個研究是觸感測試,讓消費者拿著分別拿著這兩款瓶子,擺出各種典型以及奇怪的動作,然后詢問其心理感受,或讓他們直接在心理量表上打分。另一個研究是問卷調查,你通過發放問卷來獲得更大樣本的數據。還有一個研究是焦點小組,你通過同時和一組人交流,來挖掘消費者對這兩個造型的深度看法比如聯想到什么樣的引申含義。
這么一圈研究做下來,你寫出了一份周密、詳實的研究報告,拿給老板,并且說服老板選用了其中一款設計。
可能你會問,這樣一通研究做下來,真的能預測這個新款飲料的市場走向嗎?
當然不一定,在一個復雜、動態的市場里,未知的因素太多了,沒人可以預測。但是至少,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在你拿出觀點的時候,不只是“憑感覺”,而是有實打實的證據。證據不能保證你一定對,但是一定能增加你“對”的概率。
這就是心理學的價值。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我覺得還可以再加一句:需要對人的行為和態度進行科學評價、比較和探索的地方,就需要心理學的人才!
在我自己從事的用戶體驗領域的實際工作中,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經常被用到。我記得我曾經做過一個評估數字電視遙控器按鍵設計的工作。在這個項目中,工業設計師對數字電視的遙控器進行了兩款創新性的設計,并做了3D建模。可是到底哪種設計對用戶來說更好呢?這就需要對這兩個“概念設計”進行“概念測試”。
于是我就設計了一個被試內重復測量實驗,邀請一組用戶過來,分別對A、B兩款遙控器繼續模擬按鍵操作。所謂模擬按鍵是指,事先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了兩款遙控器的物理原型,但是由于條件所限和時間限制,我們沒有做樣機,只是拿模型來做測試,當然這在早期測試也比較常見。并且在測試前,我先做了一組數字電視的節目菜單點擊效果的動畫。在實驗中,我讓用戶一邊觀看動畫,一邊拿著遙控器模型做出他認為與其相對應的按鍵動作,我做出記錄。不同的用戶試用遙控器的順序做了平衡處理,也就是一半用戶的順序是ABBA,另一半是BAAB。通過這個實驗,我就比較出了,A、B兩款新型的遙控器按鍵排布設計,哪一種更符合用戶的心理模型,更易被用戶使用。
這整個測試的過程中,與在學校里做實驗的類似,我仔細考慮如何設計合理的實驗材料、平衡干擾變量、操縱自變量和設定合理的因變量。為了得到盡可能準確的數據,我必須考慮好每一個細節。在這一點上我有信心說,一個沒有接受心理學科班教育的人絕對不可能做好這樣的測試。
上面兩個例子說明,不論是普通的日用消費品,還是熱門的智能硬件還是網站、App,只要涉及需要了解人的行為和態度的,都需要心理學背景的人才,在這些工作中,心理學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除非某些公司老板或者部門老大自己認識局限,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說,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他掌握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上,他必須在下面三門課程上學得很扎實,并且有實際的研究經歷的訓練:
1.?心理統計學
2.?心理測量學
3.?實驗心理學
在此基礎上,你再對你準備要從事的具體行業的相關產品和知識做一些了解,補充一些業務相關的知識,做好功課,那么你的求職之路就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