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生活需要一些儀式感”這句式總是出現在各大文章中,究竟什么是儀式感?為什么需要儀式感?難道,之前我們的生活中沒有儀式感嗎,需要通過宣傳,去各種強調、營造這種氣氛嗎?
什么是儀式感?為什么需要儀式感?
法國童話《小王子》一書中,小王子馴養了一只等愛的狐貍,兩人對于儀式感的理解頗為觸動人心。
小王子在馴養狐貍后的第二天又去看望它。
?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狐貍說,“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么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 “儀式是什么?”小王子問道。
? “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貍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村上春樹也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其實儀式就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
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儀式是讓我們對所在意的事情,懷有敬畏心理。
自古以來,中國人 是很注重“儀式感”的。我們從古代的婚禮可看出,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雖然隨著時代的更迭,禮節上越來越簡單。但可看出,儀式的每個環節都是對新人祝福的加持,拜天地拜父母,對生活有著敬畏心。至今還有不少地方還是對婚禮保持著許多儀式。
如今老一代退下,8090,甚至00后當代,儀式感還能否保持下去?
本來生活就平淡無奇,每天從節奏快業務忙的公司下班,搭著擁擠的地鐵,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打開冰箱,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湊合成了一頓飯,吃完飯還要輔導愛調皮孩子的功課,忙著照顧孩子,看著凌亂的房間,感覺生活一潭死水,早沒心思過什么紀念日了。
這是普遍人的生活日常,所以,最需要花精力和時間的儀式感正在大部分人忙碌的生活中逐漸消失。
耳濡目染,年輕的一代更是沒這個意識,一邊覺得禮儀繁雜,老套,一邊抱怨生活無趣。其實,就是對儀式感的缺失。
也許,正是察覺普遍的缺失,所以各大文章才提及,提醒大家回歸生活,注重生活的小美好。
每天早晨的一個吻,是儀式感;
紀念日的一束鮮花,是儀式感;
生日許三個愿望,是儀式感;
婚禮的誓言和交換戒指,是儀式感;
想起宋丹丹在參加賈乃亮和李小璐的婚禮時說道:“我明白了為什么我的一生會有三次婚姻,因為我從來沒有一次這樣的婚禮。”
秉持著愛情需要儀式感,而婚禮是承載儀式感的最佳詮釋。真正體會過婚禮儀式的人,一定不會覺得,婚禮只是一次費力不討好的表演,因為只有真正經歷這樣一場儀式的洗禮的人才會明白:婚禮的儀式感,不是一場形式主義,而是一場對自我,對彼此,對靈魂最深沉的禮贊。
儀式不問排場大小,不問禮節的繁簡,不問來人的多寡,只是需要一顆懂得珍惜生活的心。把生活放心里去過的人,都特別認真,他們需要通過儀式感來呈現,表達他們的敬畏心,感恩心,他們不會覺得生活無趣,只會覺得生活充滿生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