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bana
只想記錄春天里口罩下的那些默默周日。
這是一張很早的計劃圖,想去看看這個城市春天的模樣。卻因為工作和天氣原因不斷調整,持續三周還沒有完成。
我喜歡騎行,那是和自己難得的對話時間,可以戴上耳機聽歌,聽書,還可以和家人長時間電話,或者什么都不想,只留導航的聲音。
省圖書館(3.29)
這個周末的主要任務就是去圖書館和言鹿,所以周六晚上就計劃好行程,導航測算好時間,規劃好路線和目標公里數,早上八點出發,傍晚18:00回來。天氣不好就取消騎行,改公交,再精簡行程。
第二天,果然是下雨,陰沉沉的天把我的心情也感染了。上午的騎行只能取消,如果坐公交去言鹿,時間太久,轉車幾趟又太浪費時間,影響圖書館的任務,于是決定直接去圖書館。到達圖書館的時候大概是10:30,只是疫情期間要等到12:00才開館,下雨天不知道有沒有地方休息。到的時候,除了圖書館的防疫工作人員那里有把大的雨傘以外,其他地方都沒法遮雨。
我在自助還書柜員機先還了年前借的五本書,還有一個多小時,計劃到隔壁的包公祠看看。以前每次都是來去匆匆,今天可以靜下心來好好逛逛。
包公祠背靠合肥老城區的環城南路,在城南的包河畔,有一狹長小島,三面臨水,花木繁茂,綠樹掩映,很是幽靜。
雨一直下,一陣風吹過來,蕩起了岸邊的細柳,在肆意飄舞。我猛地覺得好冷,馬上裹緊了外套。
包公祠已經開放,但是這個天氣基本沒有什么游客,我怕時間不夠,就沒有買票進去。從門口望過去,一座白墻青瓦、素樸典雅的古典建筑,被隱藏在剛剛吐綠的水杉叢中,那就是包公祠。
包公祠以外的部分是包河公園,都是古建筑群,經過雨水的清洗,白墻青瓦格外清晰,像一幅幅水墨畫。
沿著腳印塘的岸邊走,左邊一路過去都是楊柳,柳樹下是延綿不斷的迎春藤,上面開滿了碎碎細細的迎春花,它的枝條使勁望塘邊擠,有的枝條已經搭落在一米外的水塘里了,就像小時候在魚塘里洗澡的孩子們,一個勁的想往池塘中間游,但又不夠膽量,只好幾個孩子圍在一起慢慢抱團前進。
我想拍帶著雨水的迎春花,心想應該是可愛又嬌羞的。當我把鏡頭拉近一看,一片片黃色的花瓣,早已被雨水揉摸在一起,不再嬌嫩,甚至沒有了拍它的欲望。
右邊不遠處,是一排排的古建筑,很多白色的墻體上都爬滿了剛剛長芽的褐紅色的爬山虎,大大小小的葉子像蝴蝶般依附在爬山虎粗粗的藤上,表面還發著油光,有些葉子從青瓦上垂吊下來,在風里飄蕩,就像一群調皮的孩子在蕩秋千。
偶爾幾條橫著長的爬山虎,雨水打落在上面,就像一條布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鏈,我用雨傘勾了它一下,馬上就稀稀落落的掉完了。
挨著屋檐地面上,有一把撐著的透明雨傘,我在想是誰不小心忘了拿呢,還是一把被人丟棄的壞傘,低頭往下一看,原來下面藏了一碟散亂的包谷粒,還有一個盆,積滿了水。第一次知道公園里原來是這么養鳥的,哪一天要是不下雨的話,我要在這里靜靜守著,看看到底是什么鳥。
拍完照繼續前行。
不到100米的地方,往腳印塘的中心看去,對面有一座白色的孔橋,橋心部份和倒影形成了一個圓,從照片上看就像一只大大的眼睛。具體橋名不知道,遠遠看去,白的晶瑩剔透,猜想應該汗白玉石堆砌而成。橋上有位穿著粉色衣服的女孩,打著白色雨傘,我姑且認為她是姑娘吧,遠遠地看不清,只見身影纖細,正站在橋頂望向我這邊,互成風景。
拍拍停停,就到了11:30。
我沿著原路返回,這時前面有一群穿著五顏六色雨衣的環衛工人,正在清理修剪后的樹枝,大的直接放到三輪車里,小的裝到蛇皮袋里。我到達的時候,他們已經清理完,路面看不到有清理過的痕跡。
到達圖書館的時候是11:55。
很多人排隊等候入場,下著小雨,每個人都撐著傘,形成一條漂亮人龍。我接在臺階處,很快人龍游動,很快就到了防疫檢查點,看到了很多志愿者,協助檢查安康碼,測量體溫,大家有序進入,我是第28名。
時隔一年,我又在開館后的第一個周末來到了久違的省圖書館。
很喜歡這個地方,去年暑假還帶上小家伙一起來過,環境安靜,有足夠的書,還有很多藏書館,有很多公益演講和不同的分享活動,在這里,可以讓內心平靜下來,也可讓思想飛翔。
今年的疫情讓我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很多工作瓶頸需要突破,這次借書計劃都是工具書,時間管理,目標管理,組織創新,自我管理等。還有情商低,我要突破。
完成選書任務就在那里看書,可惜閉館時間早,又下雨,我比往常較早回宿舍了。
途徑寧國路的菜市場,去選購了一周的食物。在這里遇到了香椿,久違了的家鄉美食,我買了四份,計劃回去和鄰居一起分享。
這是一個收獲滿滿的周日,賞春景,讀書,生活三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