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的事例:計劃出去吃飯
你上一次出去吃飯時,最初的動機是什么?原因可能有很多:因為饑腸轆轆,或是朋友之間的社交活動,為了慶祝某一個特殊的日子,簽訂一筆生意的合同,又或是為了談情說愛。只要是出于上述的某一個原因,你就可以馬上開始進行計劃了。你的意愿就是你的目標,它自然而然地啟動了你內心深處的計劃過程。同時,你的原則規定了你所做計劃的界限。可能你自己并未意識到外出就餐原則的存在,但是你的思維卻從來沒有逾越這些原則:食物和服務的標準、支付能力、方便程度以及舒適度。無論如何,在制訂計劃時,你的目標就是你的動機,而原則又限定了你的計劃。
一旦做出決定要實現這一目標,那么首先進入你腦海的實質性問題是什么呢?恐怕不是“計劃、第二部分、第1點、第3小點”吧。你的第一批想法很可能是這樣的事情,如“在餐廳吃意大利風味的晚餐”,或者“在比斯特羅咖啡館街邊的桌旁坐一坐”。你很可能還會想象出晚餐時的一些美好體驗,或者設想一下晚餐的結局,也許你還想到了共同吃飯的人、就餐氣氛什么的,這就是你的結果展望。當外出就餐的原因成為你的目標時,對晚餐進行的種種想象就是你的展望。
一旦認同了這種展望,你的大腦便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想一些問題:我們應該幾點出發?這家餐館今天晚上營業嗎?人會不會很多?天氣怎么樣?是不是應該換身衣服?汽油還夠嗎?現在餓不餓?這就是頭腦風暴。一旦承諾要達到某一目標,那么在達到之前,你就會身不由己地向自己接二連三地發問。這些問題是這個創造性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大腦意識到在你設定的目標和你目前的狀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時,它會千方百計地彌補這一差距,以消除這種“認知失調”。這就是自然計劃法中“如何……”這一思考階段的起始點。但是,這種思考模式顯示出了一定的隨意性,因為你會想到有關外出就餐的方方面面的事情。當然,你不一定把所有浮現在腦海里的事情逐一地寫入“簡式計劃”,但是,你的大腦確實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插圖]
一旦頭腦里裝滿了大量的想法和細節,你也就不由自主地開始了組織整理的工作。你可能會這樣想,“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那家餐廳是否營業”,或者“我們給安德森一家打個電話,看看他們是否愿意同我們一起出去吃晚飯”。一旦你對相關的結果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想法,大腦就將自動根據事情的組成要素、重要程度和事件發展的先后順序,分門別類地進行歸納整理。組成要素是指“我們要考慮出行、人員和地點方面的事宜”,重要程度是指“搞清楚大家是否愿意外出就餐是非常關鍵的”,先后順序是指“首先,我們需要確認那家餐廳是否營業,然后給安德森一家打電話,接著更衣準備外出”。就其本質而言,這正是包含挑戰、比較和評估的自然規劃過程。事項的優越性、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凸顯是
非常自然的過程。
理性思維的關鍵是更加理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