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剛剛度過了一個假期的人更需要假期——阿爾伯·哈伯德。
以上的說法并不錯誤,人們在假期之后(特別是春節和國慶黃金周)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應。比如工作精神不集中,效率低下,失眠,焦慮等等。
究其原因,平時人們都在緊張有序的工作狀態,一旦放假對自己的約束變小,暴飲暴食,熬夜、玩耍等等,打破了固有模式,待到假日過后的上班日,必須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即必須重新建立或恢復已被破壞了的狀態,這就難免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即所謂“節后綜合癥”,又稱“富貴病”。
那是不是要取消假期,答案當然不是。假期給了我們放松和充電的機會,使我們能夠與伴侶、孩子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使我們重新振作,精神倍增,更好的承擔各種工作任務。研究表明,度假者比未度假者的幸福指數高。
事實上每年有100多天假期,占了近全年時間1/3。很多人對假期要干什么,要么不知道,要么臨時抱佛腳。從眾出門旅游,拍照片,發朋友圈或者窩在家里影視,睡覺,逛街……其實度假是一門學問,休閑是旅游學的必修科目。
那么假期到底多長比較合適呢?
荷蘭的科學家杰西卡·布魯姆做了一個題為《假期對員工健康和幸福的影響》的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假期長短對度假者身體健康和心理幸福感的影響。
研究中,參與者的假期時間長短不一,從14天到35天,覆蓋假期前中后三個階段。
通過分析數據發現,度假者的健康和幸福感在剛開始迅猛上升,在第八天達到最高點。之后緩慢下降到某一個值后就沒有什么劇烈的變化了。也就是說,咱們都以為假期越長越好,其實是我們想多了。
這項研究還告訴我們回歸到工作的第一天時,假期對于健康和幸福的積極影響就已經完全消失了。好消息是那些愉快經歷帶來的美好回憶,在之后回想起來的時候,還是會給你帶來愉悅感。
所以度假的重點不在于時間長短,在于質量,在于它帶來的的愉悅感。
首先要制定計劃,不要說這誰不知道呢?假期比工作更需要計劃,因為任何小事都可能導致你的計劃被拖延,打亂,時間被占用,而要實施它就要把它變硬,釘的死死的,像完成一個任務一樣,尤其是大段時間要提前幾個月安排,寫進備忘錄,提前向老板請假,做好交接工作,訂好行程,昭告天下,讓別人不好意思打擾你。
再次充分享受
如果要出游,與其來回比較,各種省錢,參加廉價的游行團,不如選擇好一點,好的會貴,但并不奢侈,真正充分的享受你感興趣的事。
羊毛出在羊身上,旅行社虧掉的錢,肯定要從別的地方賺回來。我參加過那種特別低價的團,全程景點時間還沒有購物的時間長,購物點幾乎和景點數持平,導游明確表示是0工資,完全靠購物提成吃飯,既然你選擇了低價就做好買買買的準備。當然,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對,也不符合當前的旅游法。
盡量選擇大的,口碑好的旅行社,特別是出境游,不是每一家旅行社都具備資質的,具體哪些可以網上查詢。
一些不具備資質的小旅行社也接受報名,然后倒賣給具有資質的大旅行社,很明顯你要多付一筆錢給小旅行社。如果旅行中出現意外和沖突,也很難劃分責任,畢竟沒有直接和出行團簽訂合同。
自由行和跟團游哪個更劃算?
一般人都會覺得自由行更換算,你聽說過或者身邊也有窮游愛好者,去了哪里幾天幾天,超便宜。我自己也窮游過幾次,花錢確實不多,但是我也可以告訴你,同等條件下,旅行社還是比自由行便宜。
好的旅行社規模大,人數多,渠道廣往往更容易拿到便宜的酒店,機票,門票,交通票價格。自己窮游,食宿都是最低標準,吃飽能睡就行,隔音差不差,床舒不舒服,環境是不是特別衛生等就沒有那么標準了。沒有導游不是問題,現在景點都租講解器。有些景點散客和團體通道是分開的,團體可能更暢通。如果你是路盲,不分東西南北,到了陌生地方可能要耗費很多心神。記得有一次走錯了方向,轉了好幾趟車才找到景點,差點放棄。當然了土豪,自由行大拿請隨意。
總之,去你想去的地方,買你心動的體驗。很多東西因為買的時候心痛了才會珍惜。1959年2名社會心理學研究員——艾略特·阿倫森和賈德森·米爾斯驗證了:“費盡周折才能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松松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重視。”
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情上全身心感受當下的自我。心理學大師津巴多說:
在工作里向前看,關注未來的目標;和家人相處時積極地往回看,常懷感恩之心;生活里則用當下視角,盡可能停留在休閑時間里,做些無用而讓自己快樂的事。
最后分享一首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