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玲的這部作品讀完后是會使人有些壓抑的,我們看到,她筆下的莎菲,是一個悲觀厭世的,神經(jīng)質(zhì)的,有抑郁自殺傾向的女子,讓人覺得可恨又可憐。
我暫且不恰當(dāng)?shù)匕堰@篇小說概括成一個女人和兩個男人的故事,不恰當(dāng),但暫且這樣說吧。
如果有看完這篇小說的,肯定對小說中莎菲與葦?shù)堋⒘杓康膼矍楣适掠∠蟊容^深刻。
葦?shù)苁菨M腔真誠愛著她的,莎菲卻反而覺得他太容易指使,更可憐他的太不會愛的技巧了。她捉弄他,使他哭,一面踐踏著葦?shù)艿恼嫘模幻嬗钟X得愧疚,“我知道自己的罪過,請不要再愛這樣一個不配承受那真摯的愛的女人了吧。”
另一方面,對凌吉士,她卻一見傾心,原因無它,這個人長得好看。她甚至拿云霖與他對比,“我看出那襯在他面前的云霖顯得多么委瑣,多么呆拙……”用現(xiàn)在的話說,莎菲大概是重度顏控患者。
即使在后面,她清楚了凌吉士的內(nèi)在遠不像他外表那樣高貴,而是卑劣的,并且知道了凌吉士是有妻子的。但她一面在心里輕蔑著他,一面又放不下他,覺得自己仍愛著他。
真是讓人恨不得指著她的鼻子,罵她不懂珍惜,自找不快。
陳奕迅的《紅玫瑰》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用來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2—
然而又使人不得不可憐她。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莎菲患著肺病,使她與普通人不同,她的家人朋友更愛惜她,密切關(guān)注著她的身體健康,然而,卻忽略了她的心理健康。
她說,“我總愿有那末一個人能了解我得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她說,“我真愿意在這種時候會有人懂得我,便罵我,我也可以快樂而驕傲了。”
然而懂得是多么難,連她自己也不能真正懂得她自己,為什么“有時為一朵風(fēng)吹散了的白云,會感到一種渺茫的,不可捉摸的難過。”
她保存著一些舊的小玩具,無緣無故扯碎了新的棉袍,有破爛了的手套,可以看得出是念舊的。然而在之前的日記中,她又寫著,“但我卻寧肯能找到些新的不快活,不滿足,只是新的,無論好壞,似乎都隔得我太遠了。”她是渴望著新的。
在莎菲身上,矛盾的特質(zhì)是明顯的。
她明明還年輕著,卻像老人一樣暮氣沉沉,消磨時間。她明明看到那吐出來的是比酒還紅的血,卻還是痛飲著酒。
她在日記里許多次寫,“多無意義啊,倒不如早死了干凈。”
整篇日記里,我唯有在三月四號看到她寫,“近來在病院里卻把我自己的心又醫(yī)轉(zhuǎn)了,這實實在在卻是這些朋友們的溫情把它又重暖了起來,又覺得這宇宙還充滿著愛呢。”莎菲其實是被人愛著的,不過很多時候她屏蔽掉了這種愛,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獨地保護著自己。
然而這種溫暖與希望,卻又不過是暫時的,為了后面更深的悲哀鋪上一層底色,讓人更加難過。
我覺得蘊姐好像就是莎菲的折射,她能懂得莎菲的日記,是莎菲認為最神經(jīng)質(zhì),最熱情的人。但蘊姐最后是死掉了,“自然她是更受不住那漸漸的冷淡,那已遮飾不住的虛情……”
—3—
小說的結(jié)局,莎菲對自己說,“悄悄地活下來,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憐你,莎菲!”這何嘗不是丁玲想說的話呢?
丁玲素來有女版郁達夫之稱,這部《莎菲女士的日記》與郁達夫的《沉淪》,其實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
兩部作品筆下的主角,都處在新舊時代交界的區(qū)間。他們在舊時代誕生,在新時代成長,同時受著舊思想的束縛與新思潮的沖擊。他們的悲劇并不僅僅是他們自身的悲劇,也是他們形象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人群的悲劇。
然而這種悲劇又不僅僅是那個時代所特有的。
在日記的第一段里,莎菲就寫道,“醫(yī)生說頂好能多吃,多睡,偏這就不能。”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人的生命脆弱,而思想永恒,然而上帝賦予人思想,究竟是獎賞還是懲罰呢?
會思想,便會悲哀。想得多了,人便瘋了。
我們有莎菲的影子,但不要有莎菲的結(jié)局。不要厭棄世界,不要放棄自己。
無論現(xiàn)實如何,我們都要保留信仰與夢想的力量,找到自己發(fā)光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