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是12歲跟隨父親去了敦煌莫高窟,沒有上學,但有幸跟隨一些著名畫家學畫,后來去美國學習兩年,回國后本來打好招呼跟著徐悲鴻先生學壁畫,后來陰差陽錯成了林徽因的學生,走向了設計之路。她利用自己少時所學,做了一些建筑的圖案,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房頂圖案就是她的作品。
沒有去過敦煌,但在數不清的文章中領略了她的風姿,恰巧看到中國美術館有一個講座,便想在旅游前做一下功課。沒成想,有了意外的收獲。
收獲之一,是常沙娜先生的治學嚴謹與謙卑,敦煌學如此浩瀚,她只從圖案入手。敦煌壁畫的圖案,就足夠幾代人去研究了。
受過之二,是她家族兩代人的人生經驗。她的父親常書鴻被稱為“敦煌的守護神”,他生命中的50年竟然是在敦煌度過,當時條件之苦可想而之。為此,他個人付出的代價也是慘痛的。妻子出走,一雙兒女從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常沙娜老人沒有細講這些,只是提到了母親后來出走。她應該是已經充分理解和原諒了母親,雖然網上多流傳她母親陳芝秀是愛上了一位年輕軍官私奔,但她給的解釋是母親之前皈依了天主教,而且她的專業是雕塑,父親此時也顧不上她的感受……
老人平靜地講著這些和敦煌專業知識無關與敦煌卻有關的故事,她說人生就是這樣波折起伏,不要求多好,多闊,我自己一生也是這樣。我的老伴25年前就去世了,我一個人帶著兒子。不過,兒子現在也很棒了,是中央美院建筑系的教授。我的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勤奮,能拼,用浙江話說是“……”。我現在也是這樣,86歲了,但還是能多做一點就多做一點,研究,弘揚,宣傳敦煌藝術。
與敦煌的歷史相比,與那些巖畫的專業審美相比,這位經歷過國、家86年風云變幻的老人平靜說出的人生感悟更讓我走心。人生就是由一個個困難連接成的,所以,我們要勇敢;人生就是起起落落,所以我們要知足;人生那么短暫,那么多大事等著我們完成,所以要勤奮。
一個人的周六,但是,我很充實和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