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能夠想象,全世界發行量第一的書籍是《圣經》,因為幾乎歐美的家庭都會有這樣一本書。
而發行量第二大的書籍正是代表我們最高智慧的《道德經》。老子的《道德經》傳經2000多年,被譯為560多種文字,被世界各國文化學者所極度推崇,也深深影響到了很多國家的文化發展。
但是由于《道德經》并沒有被選入我國語文課本,加之對道家的“清靜,無為”等思想感覺十分玄乎遠離生活,可能很多同學并沒有真正讀過或進一步研習這一部經典。
而這樣一本書,它到底在講什么呢,讀《道德經》我們可以學會什么?
其實這四個字可以概括:“清、虛、卑、弱。”? 西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藝文志》里,對道德經的解讀提出了這個思想:“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術也。”.
班固認為,道家這個流派,是從史官記錄錄歷史的成敗、存亡、禍福的古今之道基礎上發展出理論的。他們從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點和根本(秉要執本),以清心淡泊,謙卑高潔來自守自持。就是教君王謙虛治理之道。
我們來看看這個秉要執本“清、虛、卑、弱。”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清”
“清”,及清靜。在老子認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沉淀,第二層意思是戒躁。
為什么是指沉淀呢?老子認為:“善靜者清。”?
一杯渾濁的水要如何干凈?在沒有過濾系統的古代,要讓一杯渾濁的水變清澈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它安靜地放在桌子上,過半個時辰,自然污濁之物沉淀到杯底,水自然就變得清澈了。
《道德經》第十五章里有一句話更是直言了這個觀點:“孰能濁靜之徐清。”
而我們在人生中,有少部分的時期是沉淀的時期,不也正是天天在家安靜學習的時期嗎?
還有一層意思是戒躁,《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寫到:“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
用“躁”這個字組詞,大家發現,都是一些不好的脾氣或品行。比如急躁,浮躁,暴躁,狂躁。這樣的行為應該戒除。
“虛”
“虛”,是謙虛,虛懷若谷的虛。
我們從小聽說過空杯的心態。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沒有蓋子的水杯,只有隨時放空,才有可能裝進更多的學問。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老子寫到,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并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行大道之人,為了獲得萬事萬物上乘的規律,就要更大地虛空自我。“無為”的核心正來源與此。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道家的虛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在本質上不一樣的。道家的虛是為了更大的實,而佛家的空則是一種消除痛苦(苦諦)的一種修行方式。
“卑”
“卑”是指卑下,處下,但并沒有卑賤的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很多章節都告訴我們要善于處下,換作現代的解釋就是低調。
他不僅告訴我們要善于處下的原因,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低調的方法。
他用很多章節把道比喻成水,比如最著名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的品質就是善于處下,最后海納百川,成為王者。
而中國歷朝歷代開國之時,所有開國皇帝無一不是善于處下,匯集人才,才能廣得民心,最終一統天下。
但是同時,老子從實際的角度告訴我們,低調很難。
低調具體的表現是什么呢:“光而不耀。”這是一種老子眼中的君子的品格。真正給人光明的人,是不耀眼的。但是我們會發現其中的邏輯,必須先有光,而后才能做到不耀。 人必須要懂這個東西,才能做到真正的謙虛。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同樣強調了這個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
“弱”
“弱”是指柔弱,柔弱勝剛強。
不僅心態處下,心懷柔弱,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部分。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完完整整表明了老子對柔弱心態的推崇。
而這和老子的故地陳國是有很大關系的。史記記載老子是楚國人,但實際老子出生的地點是陳國,只是被楚國滅掉了。
陳國有兩個文化特點,一個是對月亮文化的崇拜,及剛剛提到的“光而不耀”的品格。另一種就是對女性的崇拜。女性柔弱,不爭的品格也同樣體系到了《道德經》里面。
而我們細看身邊的事物,也的確如此。凡是堅硬的東西最后很快被磨損消亡,而柔弱的東西卻又持續的生命了。比如人在老的時候,牙齒早已掉光,而舌頭健在。
南懷瑾先生曾說:儒家是糧食店,佛家是百貨店,道家是藥店。
盡管這個評價有失偏頗,但是至少在我們初涉國學之時以作參考。很多同學愛上《道德經》的原因可能也是如此——在社會工作中有時候難免心浮氣躁,讀讀清虛卑弱的《道德經》,借此戒驕戒躁,坦蕩舒服。
如果真在自己工作生活做到清(沉淀,戒躁)、虛(謙虛,虛懷若谷)、卑(處下)、弱(柔弱)的心態,那不就是無敵的狀態了嗎?